近日,一则关于加拿大养老金体系的讨论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起因是加拿大主流媒体《Global News》在2025年联邦预算案发布前夕刊发深度报道,揭露了该国养老金计划(OAS)支出增速远超预期的现象,引发公众对福利制度可持续性的广泛关注。
财政压力凸显:养老金支出十年翻番
根据加拿大财政部公开数据,2023年OAS支出总额达778亿加元,占联邦总支出的五分之一。若按当前增长趋势推算,2035年该项支出将突破1366亿加元,2060年更将飙升至2765亿加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加拿大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预计到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目前的19%升至25%。
"这相当于每四个纳税人就要支撑一位老人的基本生活。"多伦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员威廉姆斯指出,"但简单削减福利并非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如何优化分配机制。"
养老金≠退休金:全民覆盖的制度设计
与国内"社保"体系不同,加拿大的养老保障呈现"双轨制"特征:
CPP(加拿大退休金计划):类似国内养老保险,由在职人员与雇主共同缴费,退休后按缴费年限和金额领取;
OAS(老年保障金):无需缴费,仅需满足"年满65岁且居住满10年"的条件即可申领,资金来源于联邦税收。
以2025年标准为例,一位从未工作过的加拿大居民,退休后每月可领取800.44加元OAS;若年收入低于148,451加元(65-74岁)或154,196加元(75岁及以上),还可叠加领取低收入补贴GIS。这意味着,即使完全未参与社会劳动的老人,每月也能获得约1400加元的综合福利。
"这种设计体现了加拿大'社会安全网'的核心理念。"温哥华移民顾问艾米丽解释,"它不是鼓励懒惰,而是确保每个公民在失去劳动能力时都能维持基本尊严。"
争议焦点:高收入者福利该不该削减?
面对财政压力,《Global News》提出改革建议:逐步取消年收入超10万加元老人的OAS领取资格,将节省的资金投入经济适用房、高等教育及托儿服务。这一方案迅速引发两极反响:
支持者认为,高收入群体可通过CPP和私人储蓄保障晚年生活,OAS应聚焦中低收入者;
反对者则担忧,此举可能削弱制度的普惠性,甚至引发"福利悬崖"效应。
"加拿大的福利改革向来谨慎。"蒙特利尔政策分析师马克表示,"2018年政府曾小幅调整OAS申领年龄,但最终因公众反对而搁置。这次讨论更多是释放信号,真正落地还需漫长博弈。"
移民视角:福利背后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潜在移民群体而言,加拿大养老制度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福利水平,更在于其透明度与稳定性。根据现行政策,新移民需满足居住年限要求才能享受OAS,而CPP则与缴费记录直接挂钩。
"有些客户误以为移民就能'躺平',但实际上,加拿大鼓励通过劳动积累权益。"多伦多移民律师陈先生强调,"比如,自雇人士需主动申报CPP缴费,否则会影响退休后收入。制度设计始终在权利与义务间寻求平衡。"
未来展望:在公平与可持续间寻找支点
随着联邦预算案发布日期临近,OAS改革已成为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有消息称,政府或考虑引入"渐进式削减"机制,对高收入老人逐步减少补贴,同时扩大GIS覆盖范围。
"加拿大的福利体系就像一座老房子。"渥太华大学教授戴维斯比喻道,"我们需要修补漏雨的屋顶,而不是拆掉整栋建筑。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制度的温度。"
在这场关于"养懒人"与"兜底线"的辩论中,加拿大社会正在重新定义"公平"的含义——它或许不意味着人人获得同等数额的福利,但必须确保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不被遗忘。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真正的文明,不是让强者更强,而是让弱者也能体面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