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背景:提升竞争力的“筹码”
这些材料帮助你在众多成绩达标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证明你对经济学的热情、理解和研究潜力。
-
学术经历(Research Experience)
- 这是弥补跨专业背景的最有效途径。
- 参与经济学教授的课题:主动联系本校经济学院的教授,申请担任科研助理。即使做一些数据收集、整理、文献综述的基础工作,也是宝贵的经历。
- 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如果论文涉及经济建模、数据分析,可以作为你的Writing Sample。
- 目标:获得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并积累可以写在简历和文书中的经历。
-
实习经历
- 虽然不是学术项目最看重的,但相关的实习能体现你将经济学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优先选择:研究所(如央行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智库、咨询公司、券商/基金的研究部等。
- 作用:体现在简历上,丰富你的背景,并可能获得一封业界推荐信。
-
推荐信
- 三封推荐信通常来自:
- 2封来自经济学教授(最好是你做过科研的导师),证明你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
- 1封来自数学教授或实习导师。
- 核心:推荐信质量远大于名气。一封来自知名教授但内容空洞的“模板信”,远不如一封来自亲密合作过的副教授的详细、真诚的强力推荐。
- 三封推荐信通常来自:
-
文书
- 个人陈述:这是你讲述“跨专业故事”的机会。
- 为什么转经济学?:动机要清晰、可信,结合具体经历(如某本书、某个现象、某段科研经历引发的兴趣)。
- 你为转专业做了什么?:详细列举你补修的课程、参与的科研、阅读的文献,证明你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做好了准备。
- 你的学术兴趣:提到具体感兴趣的经济学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并提及目标院校的教授及其研究方向,表明你做过功课。
- 未来目标:说明读这个项目对你未来职业或学术规划有何帮助。
- 个人陈述:这是你讲述“跨专业故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