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香港岭南大学(以下简称“岭大”)攻读博士学位,源于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独特办学理念——以“博雅教育”为根基,注重研究的社会关怀与在地实践。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岭大在文化研究、社会政策、商学等学科形成了“小而精”的特色,其与本地社区、非政府组织(NGO)的紧密合作,为学术探索提供了贴近现实的土壤。以下结合我的申请经历,分享一些具体的准备思路。
一、锚定学科特色:从“理念契合”到“方向聚焦”
博士申请的一步是理解院校的学术传统。岭大的人文社科研究强调“批判性思考”与“社会影响”,例如其“文化研究系”长期关注香港及大湾区的身份认同、城市空间等议题;“社会及公共政策研究系”则聚焦老龄化、住房政策等民生问题。我硕士阶段研究“城市更新中的社区记忆传承”,而岭大“群芳文化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九龙城寨口述史计划”,与我的兴趣高度契合。
我通过岭大官网的“学术人员”页面,逐一查阅目标导师的研究项目,发现其主持的“香港旧区重建与集体记忆”课题正处于数据收集阶段。于是,我在套磁邮件中附上自己硕士论文的摘要(研究内地某城市旧区改造中的居民故事传承),并提出“可结合香港案例,对比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区记忆保护模式”,以具体议题展现合作潜力,而非泛泛表达“对文化研究感兴趣”。
二、材料准备:用“细节”体现“深度”
- 研究计划书(RP):这是申请的核心,需体现“问题意识”与“方法论严谨性”。我的RP以“香港唐楼居民的空间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为主题,结构清晰:先以香港发展局《市区重建策略》为政策背景,提出“物理空间改造如何影响居民的集体记忆”;再通过文献梳理,指出既有研究多关注建筑保护,较少涉及居民的微观情感体验;最后计划采用“空间叙事法”,让居民绘制“记忆地图”并讲述空间故事,样本覆盖1940--1990年代迁入唐楼的居民。写作时,我避免模糊表述,例如将“研究具有创新性”改为“尝试从‘空间-记忆-身份’三维度解读唐楼的社会意义”,让目标更具体。
- 学术背景补充:除成绩单和学位证,我整理了硕士期间参与的2次学术会议记录(含分组讨论发言提纲)、1篇发表于省级期刊的书评(关于城市记忆理论),并简要说明这些经历如何帮助我掌握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文本分析)。
- 语言与资格:岭大博士项目多为英文授课,要求雅思总分6.5+(单项不低于6.0)或托福总分92+。我备考时重点训练学术写作的逻辑连贯性,例如在RP中用“However”“Furthermore”等连接词体现论证层次,并参考岭大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的文章风格,模仿其“理论-案例-反思”的结构。
三、面试:以“对话”展现“学术诚意”
岭大的博士面试通常由导师与1-2名同领域学者组成,形式为RP陈述(15分钟)+问答(30分钟)。面试前,我反复演练如何用简洁语言讲清研究价值,例如用“政策背景—现实矛盾—我的切入点”三句话概括核心。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唐楼作为研究对象”时,我结合岭大“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中心”的资源,说明计划利用其馆藏的唐楼居民口述史档案,补充一手资料,体现对院校资源的了解。
此外,面对“如何处理研究中的文化差异”(我是内地学生,研究香港案例),我坦诚说明:“计划先通过岭大的‘社区参与计划’,加入唐楼居民互助小组,以‘参与者-观察者’身份积累田野经验,避免文化误读。”这种对研究伦理的重视,比空泛的“我会努力适应”更有说服力。
写在最后
申请岭大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博士阶段的学术探索,本质是“与问题对话”的过程。岭大强调“学问回归社会”的理念,其鼓励跨学科合作、支持田野调查的学术氛围,让我期待在这里将理论思考扎根于香港的社会现实。
如果你也在准备申请,建议多关注岭大“学术活动”页面(如公开讲座、工作坊),通过这些渠道感受学者的研究风格;同时,保持对身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往往藏在那些“习以为常却值得追问”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