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留学生回国人数将突破百万。平均每人投出87份简历,最终进入理想岗位的,不到7%。有学生拿着QS前30的学历,回国第1份工作月薪不到8000。不是学历不行,是方向走偏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自己决定就好”,这本身没错。可我们接触的太多家庭,都是在孩子海投百份无果之后,才意识到问题不只是简历写得差,更是压根没投对地方。
01 你的“顺其自然”,正在成为孩子“随波逐流”的温床
不少家长告诉我:他念的是QS前50,专业也热门,怎么就没人要?
这类困惑,我们听得太多了。真实情况是——央企总部的竞争,早就内卷到极端了。光政审、实习、关系背景三道门槛,就把大多数海归挡在门外。
有学生明明是化工方向的硕士,海投中石化总部的研发岗,简历直接石沉大海;而另一个留学生,投递了国企子公司一个新质制造研究所的岗位,顺利入职,年薪35万起,还包人才公寓。
信息差,比学历差更致命。
很多家庭还停留在“只要好学校就能进好单位”的逻辑里。但现实是,央企总部早已不是留学生的主战场。真正的机会,藏在那些不被关注的子公司里。
02 家长不懂没关系,但“完全不问”才是最大问题
我们接触过一位家长,孩子学的是船舶设计,回国半年都没找到合适岗位。我们问她有没有关注过央企子公司?她一愣,说只知道总部在招。
这是非常普遍的盲区。
很多央企子公司如今不仅待遇可观,而且明确偏好有海外经历的学生。比如招商局在上海的工业科技子公司,年薪可达35万,还安排浦东人才公寓;中国航发下属的商发公司,虽然起薪在14-22万之间,但参与的大飞机项目,是好的工程,简历含金量很高。
关键在于:这些岗位不会在主流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很多都是“小圈子”内部流转。家长如果不主动了解、不帮孩子建立判断标准,孩子很容易错过应聘窗口。
你不提醒,他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时间在流逝。
而一旦错过秋招,再想进央企子公司,难度会陡然上升。不是机会没了,而是你晚了一步,别人已经进场了。
03 别人知道的路,孩子也可以走——只要你愿意搭把手
我们观察发现,进入这类央企子公司的成功案例,几乎都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1,专业精准匹配。不是看学历,而是看你具体学什么、项目做什么。
第二,简历突出项目经历。比如有学生在海外参与过生物制造的实验项目,回国后正好匹配国投创新院的研究中心,拿到offer很快。
第三,家长在背后提供了关键支持。不是什么“托关系”,而是提前帮孩子梳理了哪些子公司、哪些岗位正在招,甚至帮忙优化了简历表达的角度。
真正的铁饭碗,不在总部,在子公司。
如果你愿意帮孩子对照三件事:一是专业对口的子公司有哪些;二是岗位需求和孩子经历是否匹配;三是简历有没有突出项目成果——哪怕你不懂技术,也能帮到关键一步。
04 孩子还在“等机会”,家长必须先动起来
现在是2025年秋招的关键期,一些央企子公司正在加速留学生专项招聘。很多家长问我:“我不太懂这些,能帮上什么忙?”答案很简单:
你不需要替他决定方向,但必须帮他找到方向。
稳定、体面、有发展前景的岗位,并不神秘。只要提前布局,信息对称,孩子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性价比的回国路径。
一个正确的引导,胜过四年盲目的努力。
你不需要什么都懂,但你愿意多问一句、多查一点,就是孩子最强的后盾。
我是麦叔,愿意陪您一起把这条路走得更清楚一些。
别等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迷茫痛苦,才来追悔当初没规划。随波逐流毁终身,这不是吓唬人,是无数家庭掉过的坑。
孩子不懂规划正常,但家长不懂,就是失职。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国内还是留学,学校里不把经历和方向规划清楚,出来社会只能任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