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QS发布了2026年全球大学排名。看着那一行行变化,脑海里浮现的是英国老牌学府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起伏小调”:既有依旧坚守的信念,也有螺旋上升或不甘落后的叹息。
高处:依旧耀眼的一角
-
帝国理工学院在全球排到了第2位,继续承担着英国“理工范儿”的旗帜角色,从研究到雇主声誉,都体现了持续积累的硬实力
-
牛津大学从第3下移到第4,剑桥大学从第5跌至第6。虽有轻微滑落,但它们的存在感依然强烈,仍深植于全球精英教育体系
-
**伦敦大学学院(UCL)**稳守第9,继续作为少数保持在全球前十的英国院校之一
中游:暗流涌动的名额之争
-
**伦敦国王学院(KCL)**跃升至第31名,上升了9位,在医学和法律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延展
-
布里斯托大学轻轻跨进前50,排在第51位,成为航空航天和科研趋势下的新晋“暗涌校”
-
谢菲尔德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则分别以第92名和第97名重返百强,走出排名阴霾
失守与挣扎:跌落也有故事
一些历来稳定的学校也没能安坐排名:
-
爱丁堡从第27下滑到第34;华威、利兹、南安普顿也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显然,今年对这些院校来说,不只是轻轻一点的名次变化,更像是一阵警醒
-
**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排名由第50滑至第56,其中“国际学生多样性”指标被认为是其主因之一,仿佛在提醒大家:如果“多元”得不够平衡,就连排名也会被轻轻地推开一点
集体回望:排名背后的压力与焦虑
-
英国高校整体上,约有60%以上出现排名下降 —— 这不是冷数据,也不只是学校名次的一点点滑动,而是整个体系承压的信号
-
教育组织指出,投资减少、签证与国际学生政策收紧,是背后核心推手。英国如果不重新调整策略,“曾经在世界领跑的节奏”,可能越来越难听清
英国高校的“调色盘”:不仅看排名
QS这次还加入了“国际学生多样性”这样的新指标,意味着排名的评价逻辑正在悄然变化,光靠传统优势,或许不够让人继续看好
选校想走得更远,不妨考察一下:
-
你所在城市的生活节奏、就业氛围是什么样?
-
学校的专业特色到底在哪儿?是不是你的兴趣与职业规划能融合的地方?
-
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学生体验——这些看得见也摸得到的“细节”,值得在排名数字之外停留。
QS给我们一张“排名地图”,但真正决定你未来的,还是你踩进校园的脚步,以及留在过程中,用功的那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