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政策近期出现新动向——白宫已原则通过针对H-1B签证的"薪资加权选拔"改革方案。这项旨在优化人才选拔的机制,虽尚未进入实施阶段,却在留学圈引发广泛讨论。
根据现行流程,该提案需在《联邦公报》公示并完成公众意见征集后,方能正式生效。改革核心在于将传统抽签模式调整为薪资导向的加权机制,此举被视为对印度外包公司(ICC)滥用签证现象的针对性调整,同时也可能改变技术类岗位与非技术岗位的竞争格局。
行业分化加剧:技术岗位优势凸显
从移民局公布的2026财年数据看,当前H-1B中签率已提升至35%,这得益于"一人一抽"等规则优化。若新政落地,薪资将成为关键指标。以硅谷科技企业为例,初级软件工程师年薪普遍达17万美元,这类岗位可能因薪资优势获得更多抽签机会。
行业对比数据显示,公共政策、人文社科等领域的起薪较技术岗位存在明显差距。若按薪资等级划分抽签权重,这类专业留学生或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而会计、教育等传统行业因薪资天花板较低,可能面临更严峻的签证获取挑战。
改革背后的逻辑与争议
支持者认为,薪资加权机制能倒逼企业提高薪酬标准,吸引真正优质人才。以微软为例,其初级技术岗位薪资已达到劳工部三级工资标准,两年晋升通道可快速提升至四级,形成"薪资-签证"的正向循环。但反对声音指出,这可能加剧应届毕业生与大厂之间的马太效应,挤压非技术岗位留学生的生存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革并非首次提出。2020年特朗普政府曾尝试类似政策,最终因程序问题搁浅。如今政策重启,反映出美国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升温。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对于留学生而言,政策调整带来双重启示:技术类岗位的薪资溢价效应将持续扩大,而传统行业需更注重职业规划的早期布局。数据显示,科技企业提供的OPT签证机会仍占主导地位,建议求职者重点关注薪资增长潜力较大的领域。
下周四(8月28日)上午10:30,前途美研总监旺旺老师与总部导师徐锏老师将通过直播深度解析政策动向,分享应对策略。无论政策如何演变,提升自身竞争力始终是核心法则——在美就业市场,专业能力与薪资水平的匹配度,正成为比抽签运气更重要的通关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