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金融城的格子间敲完最后一封邮件,关闭电脑,戴上耳机,切换成B站UP主“伦敦小李”的账号——这是许多英国海归“斜杠青年”的日常。当“海归”标签逐渐褪去光环,这届年轻人正用“主业深耕+副业创新”的组合拳,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中开辟出独特的职业赛道。
一、斜杠海归的崛起:从“单一身份”到“价值叠加”
传统职业路径的“线性成长”模式正在被打破。英国教育体系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适应力,让海归群体天然具备“多线程生存”的基因。数据显示,2025年海归群体中,32%拥有副业或兼职,其中自媒体、知识付费、跨境贸易成为三大热门方向。
这种转变源于多重驱动:
- 职业安全感的重构:某投行分析师在B站开设“金融职场生存指南”频道,通过分享英国面试技巧、行业黑话解析等内容,半年内积累12万粉丝。他坦言:“主业是生存,副业是探索,这种组合让我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更有底气。”
- 个人价值的延伸:曼彻斯特大学管理学硕士Lisa,白天在咨询公司做战略分析,晚上运营“英伦生活研究所”公众号,将英国租房攻略、签证政策解读等内容做成付费课程,年收入超主业30%。
- 资源网络的变现:华威大学校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68%的海归通过副业激活了校友资源,例如组织跨国企业参访、对接中英投资项目等。
二、轻创业模式:低门槛、高杠杆的破局之道
相较于传统创业,海归群体更倾向选择“轻资产、快迭代”的副业模式,其中自媒体与知识付费成为主流赛道。
案例1:从金融模型到流量密码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陈默,白天在私募基金做量化分析,晚上在抖音直播讲解“如何用Python预测股市”。他将复杂的金融模型简化为“3步选股法”,配合英国留学时的趣事分享,单场直播打赏收入超5000元。更关键的是,这种“专业+娱乐”的内容模式为他积累了行业人脉,近期已收到某券商的邀约,计划合作开发投资者教育产品。
案例2:知识付费的“本地化改造”
在剑桥大学攻读教育学的林悦,发现国内家长对“英国精英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她将英国私校申请流程拆解为20节线上课程,并邀请伊顿公学校友录制访谈视频,定价199元的课程上线3个月售出2000份。更意外的是,某国际学校主动联系她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副业由此升级为主业延伸。
案例3:跨境文化的“中间商”
谢菲尔德大学传媒专业毕业的王浩,利用英国留学期间积累的时尚资源,在小红书开设“英国小众品牌挖掘机”账号。他通过直播带货+品牌代理的模式,将某手工皮具品牌的中国区销售额提升300%,自己也从“代购”转型为品牌中国区合伙人。
三、斜杠生存法则:如何平衡“主业与副业”?
-
时间管理:用“碎片化”创造价值
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分享他的时间表:6:00-7:30 录制财经解读短视频;午休1小时 回复自媒体咨询;20:00-22:00 直播连麦答疑。他强调:“不要追求完美内容,利用通勤、健身等碎片时间完成素材积累,反而能保持创作新鲜感。” -
风险控制:合规与边界感
某律所海归律师提醒:副业内容需避开主业利益冲突,例如金融从业者不宜公开推荐个股,教师不可在课外辅导机构兼职。建议通过“知识星球”“小鹅通”等平台建立付费社群,既保护知识产权,又规避合规风险。 -
资源整合:让“斜杠”产生化学反应
成功的斜杠海归往往能将主业经验转化为副业优势。例如,某快消行业市场经理将英国品牌管理方法论封装成课程,同时通过副业接触的初创品牌反哺主业,形成“学习-输出-实践”的闭环。
四、未来趋势:斜杠经济的“全球化2.0”
随着AI翻译工具、虚拟制片技术的普及,海归斜杠群体正突破地域限制。例如,某牛津大学博士生开发“中英学术写作助手”小程序,利用NLP技术自动纠错,用户覆盖全球30个国家;还有海归团队通过TikTok直播,将英国古董市场“搬到”中国消费者面前,单场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当“海归”不再是一张简历标签,而是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代名词,这届年轻人正在用斜杠重新定义成功——它无关头衔数量,而在于能否在多元身份中持续创造价值。正如B站UP主“伦敦小李”在签名栏写的:“白天为资本打工,晚上为理想发电,这才是新时代的‘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