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CUHK)是香港乃至亚洲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名字既体现了其文化传承,也反映了独特的历史背景。那么,为什么这所大学会以“中文”命名?它的名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1. “中文”二字并非仅指语言,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许多人误以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名字仅仅强调“中文教学”,但实际上,“中文”在这里更广泛地代表中华文化、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
-
传承中国学术传统:20世纪中叶,香港的高等教育以英文为主导(如香港大学)。但许多学者认为,香港作为华人社会,应当有一所继承中国学术传统、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
-
“中文”代表文化认同:校名中的“中文”不仅指语言,更强调对中国文化、哲学、历史和学术体系的传承。
2. 历史背景:三所书院合并,填补中文高等教育的空白
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与20世纪香港的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
1949年后,大量学者南迁香港,带来了中国内地的学术资源,促成了新亚书院(1949)、联合书院(1956)和崇基学院(1951)的成立。
-
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正式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旨在提供以中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高等教育,同时融合西方学术体系。
3. 英文名“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特殊含义
有趣的是,英文名称中的“Chinese”并非指“中国的”,而是强调“华人的”或“中华文化的”:
-
区别于“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大学(HKU)以英文教学为主,而中大则强调双语(中英)并重,并更注重中国文化研究。
-
体现“华人学术共同体”:建校时,中大希望成为全球华人学术交流的中心,因此英文名并未使用“China”或“Chinese Language”,而是“Chinese University”。
4. 校训“博文约礼”与儒家传统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出自《论语》,意为“广博学习,恪守礼仪”,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理念的继承。
-
新亚书院(由钱穆、唐君毅等学者创办)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
-
崇基学院由基督教背景创办,但同样重视中西文化融合。
-
联合书院则强调通识教育和社会责任。
三所书院合并后,中大既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文化。
5.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学:双语并重,立足国际
尽管“中文”仍是校名核心,但今天的CUHK已发展成为一所国际化研究型大学:
-
双语教学:本科课程中英并重,研究生课程以英文为主。
-
全球排名前列: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稳居全球前50,社会科学、商科、医学等领域尤其突出。
-
跨文化研究:既深耕中国研究,也推动全球学术合作。
结语:名字背后的文化使命
“香港中文大学”的名字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香港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更象征着中华学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从三所书院的合并,到今天的国际高等学府,CUHK始终在融合中西、传承文化的道路上前行。
下次当你听到“香港中文大学”时,不妨记住:它的名字不仅是语言的选择,更是一所大学对文化传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