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从不是通往安逸的捷径,而是淬炼真金的烈焰。"这句话来自Kaplan预科毕业生文文(化名)的成长手记。这位曾经的普通高中生,如今已蜕变为斩获多所名校offer的准留学生。
一:十字路口的深思熟虑
当高二期末考试的排名静静躺在书桌上时,文文这次认真审视起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多数同学不同,她没有选择继续在传统教育赛道上挣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教育舞台。
"当时咨询了在新加坡留学的表姐,她提到新加坡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和国际化视野特别吸引我。"文文回忆道。在对比了A-Level、IB等课程体系后,她最终被新加坡预科课程的灵活性所打动——这个项目不仅能衔接多国名校,其"学术英语+专业基础"的课程设置更是为留学生量身定制。
二:破茧时刻的双语挑战
预科课堂的初体验让文文记忆犹新:"打开全英文的经济学教材时,那些专业术语就像天书一样。"但教学团队精心设计的过渡方案很快打消了她的顾虑。中外教搭配的授课模式,既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又通过案例教学让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可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术写作课程。从文献引用格式到学术伦理规范,老师们事无巨细的指导让文文逐渐掌握了大学阶段必备的研究技能。"记得独立完成2000字论文时,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她笑着说。
三:悉数进化的成长轨迹
• 学术能力:雅思成绩从5.5分提升至7.0分
• 生活技能:从家务"小白"到能独立处理租房、理财等事务
• 思维模式: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文文特别提到时间管理的蜕变:"现在我的日程本上不仅有学习计划,还包括健身、阅读等自我投资项。"这种多方位的成长,正是预科课程"学术+生活"双轨培养模式的成果体现。
四:致学弟学妹的成长箴言
-
语言准备要趁早
"别重蹈我的覆辙!"文文建议每天坚持30分钟影子跟读训练,推荐《经济学人》和BBC纪录片作为素材。她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初学时的录音,"对比现在,进步真的显而易见"。 -
提前适应学术文化
"西方教育强调主动学习,这点和国内很不同。"她分享了自己建立学习小组的经验,通过定期组织案例讨论,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
心理建设不可少
面对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文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跨文化工作坊。"了解文化差异能避免很多误会,比如给教授发邮件必须用正式格式这些细节。"
如今,手握科廷大学传媒专业offer的文文正在准备行装。她的故事证明:当正确的方法遇上坚定的决心,留学这座"成长熔炉"终将锻造出更好的自己。正如她在日记里写到的:"那些看似艰难的适应过程,最终都化作了让我飞翔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