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澳大利亚教育部官宣,2026年国际学生国家规划名额(NPL)确定为29.5万个,相较2025年的27万增加2.5万个名额。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留学生群体关注。
对于刚刚看到这个消息的预备留学生们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无非以下这几个问题:
- 名额增加是否意味着申请门槛降低?
- 哪些学生将成为新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 背后的政策导向又释放出哪些关键信号?
- 政策核心:结构性扩招与双门槛机制
此次配额调整并非简单的数量扩张,而是澳大利亚政府平衡教育出口与社会资源压力的精细化调控。尽管总数增长9%,但相比2022年后高峰期的留学生数量, 2026年的配额仍低8%。
澳大利亚教育部长杰森·克莱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为了确保国际教育以支持学生、大学和国家利益的方式发展。”
- 名额分配呈现鲜明结构性特征:
大学与职业教育分轨配比:
约2/3(19.7万)分配给高等教育机构,1/3(9.8万)分配至职业教育与培训(VET)领域。
现有院校保障机制:
所有合规教育机构至少保留2025年招生配额基数,确保行业稳定性。
- 公立大学扩招的“双门槛”:
想要申请额外配额的公立大学必须同时满足:
深化东南亚教育合作,以响应《澳洲东南亚2040战略》
提供充分的学生住宿资源,以缓解本地住房紧张的情况。
也就是说,2026年想要获得更多招生名额的公立大学,必须先把”房子“和”“区域战略”落实到位。
- 豁免机制释放隐性名额:这几类学生直接受益
虽然名额看上去增加不少,但真正体现政策倾斜的是一下豁免群体。自2026年起,这些学生将不计入院校配额统计范围(NPL及NOSC),形成一条“绿色升学通道”。
- 中学衔接群体:
这类群体是指在澳洲完成中学学业后,升入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与培训(VET)的学生。豁免这类群体是为了保障本土教育体系的连续性。
- 课程衔接群体:
为了鼓励阶段性教育投资,通过TAFE/预科衔接至公立大学的学生也将获得政策倾斜。
从这两类适用群体来看,该政策也反映出澳大利亚政府的核心意图:有限保障在澳洲教育体系内持续深造的学生,而非无差别扩大新生规模,国内直升新生仍需竞争剩余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