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媒硕士×短视频:如何用“英伦腔”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周航>日志>英国传媒硕士×短视频:如何用“英伦腔”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周航

周航

英澳部英国顾问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太原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周航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英国传媒硕士×短视频:如何用“英伦腔”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 英国研究生
    • 留学新闻
    2025-08-14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旁的咖啡馆里,一位英国教授曾问我:“为什么李子柒的短视频能在YouTube上获得1700万订阅者,而BBC同类型纪录片却常陷入争议?”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暗藏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结合英国传媒硕士课程中的叙事理论,我总结出“文化转译-情感共鸣-数据驱动”的创作公式,助力中国品牌用“英伦腔”打开国际市场。

    一、文化转译:从“符号堆砌”到“语境再造”

    BBC纪录片《中国春节》曾因将“春运”简单等同于“人类最大规模迁徙”而引发争议,其本质是西方媒体惯用的“文化符号直译”陷阱。反观李子柒的《兰州拉面》视频,通过208次揉面、7次拉面失败的镜头,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匠人精神”的普世叙事。这种转译策略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传播系的“文化贴现”理论不谋而合——当中国品牌试图进入英国市场时,需将文化符号嵌入目标受众的认知框架。

    实践案例:某中国茶饮品牌在伦敦推广时,未直接使用“功夫茶”概念,而是联合大英博物馆推出“下午茶2.0”系列:将宋代点茶技艺与英式三层架结合,用青花瓷杯盛装抹茶慕斯,视频中英国茶艺师用牛津腔解说“茶道中的东方哲学”。该系列在TikTok获得超500万播放,评论区高频词从“奇怪”变为“优雅”。

    二、情感共鸣:超越“猎奇视角”的共情构建

    BBC在报道中国乡村时惯用的“灰色滤镜”,本质是西方媒体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而李子柒视频中奶奶递来的热汤、雨后竹笋破土的特写,却能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振。这印证了爱丁堡大学情感传播实验室的研究结论:跨文化传播中,具体的生活细节比宏大叙事更具感染力。

    创作技巧

    1. 微观叙事:某国产智能家电品牌在YouTube推广扫地机器人时,未强调技术参数,而是拍摄伦敦独居老人玛丽用手机操控机器人清扫猫毛的场景,配文“科技让孤独有了温度”。
    2. 文化混搭:参考“高教社杯”大学生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解码京城兔儿爷》,将北京非遗与英国街头艺术结合,用涂鸦形式呈现兔儿爷形象,视频在Instagram获得英国青年群体大量转发。
    3. 情感锚点:借鉴泡泡玛特非遗盲盒的成功经验,在产品包装中嵌入二维码,扫描后可观看英国配音演员讲述的中国故事,实现“购买行为-文化体验-情感连接”的闭环。

    三、数据驱动:从“经验主义”到“精准传播”

    英国传媒硕士课程强调的“受众分析”,在短视频时代可转化为数据化创作流程。某国产美妆品牌通过分析YouTube评论区关键词,发现英国用户对“成分安全”的关注度是亚洲用户的3倍,随即调整内容策略:

    1. 选题优化:推出“实验室探秘”系列,用慢镜头展示产品检测过程,配以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的科普解说。
    2. 发布时机:根据Sprout Social数据,英国用户周三晚9点活跃度,该时段发布的内容互动率提升40%。
    3. 效果迭代:通过TubeBuddy工具监测“英伦风妆容教程”与“国风妆容教程”的完播率,发现前者在18-24岁群体中表现更优,后续增加相关内容占比。

    四、破局之道:在“解构”与“重构”间寻找平衡

    当BBC仍在用“东方主义”视角审视中国时,李子柒已证明:真正的文化输出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创造对话空间。英国传媒教育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在此可转化为对传播策略的持续优化。例如,某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伦敦投放广告时,既保留“竹子内饰”等文化元素,又邀请英国设计师参与外观改良,最终车型被《Top Gear》杂志评为“年度最优雅电动车”。

    从剑桥大学的课堂到伦敦的短视频工作室,我深刻体会到:用“英伦腔”讲好中国故事,本质是构建“文化转译-情感共鸣-数据驱动”的动态系统。当中国品牌学会用英国受众熟悉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那些曾被“灰色滤镜”遮蔽的光彩,终将在泰晤士河畔绽放。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周航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周航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