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关于如何准备校内考的面试简单建言一下:
写好面试原稿记熟+反复模拟和实战训练+不断修改和增加问题+一定的压力面试训练。
众所周知,面试在日本的大学考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面试过程中反映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人間性,选拔符合大学标准的学生。
以下就面试形式、提问内容、评判要求三个方面对学部的校内考面试进行初步拆解。
一. 面试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是一对多,即多名教授对1名考生进行提问,教授人数通常1~4人。
除此之外,还有群面(比如教授同一个问题同时问3名考生)、小组讨论(教授不提问,多名考生就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发表(用ppt等进行口头演讲并接受提问)、录一段视频上传等形式。
二. 提问内容
大多数学校会包含志望理由、各种计划、社会问题、生活杂谈、学科知识、学习经历等话题。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各校相通,但是,随着面试的进行,具体问什么,问到什么深度,有没有超纲,有没有正解,都是因校因教授而异。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即使是相似答案的问题,由于对方的问法不同,答法也会不同。所以对准备好的原稿不能死记硬背,要把原稿的内容当作素材库使用,将已有的素材进行灵活地组合,添加一些自然的接续语句,顺着教授的提问进行回答。
一场面试的时长因人而异大约5~30分钟。准备面试的时候尽量按照至少30分钟长度,多准备几个问题,一般我们建议从基础问题到进阶问题到难度(或者压力)问题,排除重复无聊问题的情况下准备20~40问。每个提问尽量以5句话(100~200字)来回答,有的同学准备到了50问,如果每问写200字回答,那就是一篇1万字的面试原稿了。
三. 评判要求
首先,日语流利,表达清晰,想说的意思能准确有效地传达给教授,这是最重要的。志望理由、学习计划、毕业计划等就不用说了,在口頭試問型的面试中往往会问到学科的专业知识,这些明明了如指掌的知识用日语说出来时可能就会磕磕绊绊。词不达意,或者沉默的太久,或者连说几个「わかりません」就很危险了。
其次,回答的内容不可以是假大空的废话文学,要有逻辑性和具体性。哪怕是最基础的志望理由相关问题,也不能仅仅回答(比如)因为贵校好所以我来报考,而是要讲清楚客观上好在哪里,对你来说好在哪里,为什么你不辞飘洋过海来到日本又在茫茫校海中选择了这个学校。回答的跟出愿时提交的志望理由书不一致是大忌,所以考前一定要熟悉志望理由书,对这所大学、所报学部和学科、教授的介绍有所了解。如果知识储备丰富、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随机应变,那是最好不过了。
再次,面试其实是一场沟通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传递,需要的是自然的双向交流,而不是背稿单向输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教授想问倒一个学生,那是肯定能轻松做到的,重要的是你和教授有来有回打了多少回合,以及每个回合你的回球质量如何。此外,入学的意愿、真诚的态度、得体的打扮、有礼貌的行为举止等,也都是加分项,反之则会减分。
最后,不能只想着赚钱,稍微有点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贡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