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共同向社会公布了17个新职业及42个新工种,并对9个职业(工种)的信息进行了调整更新。自2019年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确立以来,我国已累计发布新职业数量达110个。从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从睡眠健康管理师到烧烤料理师,这些新奇且多元的职业,如同一面面镜子,生动映照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崭新方向,为就业市场传递出重要信号。那么,透过这些新职业,我们能够洞察到哪些发展趋势与机遇呢?
数字化智能化:引领发展潮流
在本次公布的新职业中,与数字经济、智能化紧密相连的职业占据了显著比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职业的出现,无一不凸显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AI技术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而AI技术的持续进步,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从技术研发到系统测试,从应用落地到运维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来推动。可以预见,随着AI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人机协同的场景将更加丰富多样,对人机协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猎聘发布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我国2025上半年AI技术新发职位(人才需求)整体增长显著,达到36.82%。麦肯锡最新报告也预测,到2030年,我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绿色低碳崛起:顺应时代潮流
绿色职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就业市场的显著特征。各国纷纷出台碳中和、碳达峰相关政策,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双碳”目标与科技强国战略的交汇背景下,正成为培育新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不断创造新岗位、新机会。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人才总量预测为120万人,而人才缺口预测为103万人。其中,人工智能研发人员人均薪资高达28.87万元,大数据研发人员人均薪资达到30.52万元。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也为绿色职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服务业细分:满足多元需求
新消费的兴起促使服务业不断向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室内环境治理员、睡眠健康管理师、旅拍定制师等职业的出现,正是服务业细分的生动写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占比升至55.1%,全年预计超56%,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然而,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在精细化、质量与丰富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以家政服务行业为例,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超3000万人,行业企业100多万家,行业规模超1.1万亿元,且正逐步从简单劳务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儿童成长陪伴师、宠物托管师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消费观念与需求持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谁能精准捕捉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的服务体验,谁就能在服务业细分浪潮中抢占先机,把握发展红利。
银发经济崛起:开拓养老新赛道
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庞大的老年群体规模,使得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也为就业市场开辟了全新的银发经济赛道。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发展民生事业、扩大产品供给、培育潜力产业的举措,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陪诊师、认知障碍护理师、居家养老管家、安宁疗护师、助浴师等养老产业领域的新职业不断涌现。这些职业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还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标志着养老产业正从传统模式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迈进。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与市场的不断成熟,银发经济领域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拉动就业增长,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在就业市场面临一定压力的当下,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新职业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同时,政策的有力支持为从业者提供了坚实保障,新职业从业者可享受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待遇等,助力职业稳步发展。而且,人社部围绕新职业开展的大规模培训,推动劳动者“技高者多得”,不断提升收入水平。职业的变化清晰地展现了时代发展的风向。对于留学生而言,不妨花时间深入研究这些新职业,结合自身优势和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抓住新职业带来的机遇,便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职业与收入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