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英国牛津大学的科研精英携手,共同揭示了一种细胞修复DNA损伤的创新机制,为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次研究由李光前医学院的克里斯提安教授领衔。克里斯提安教授不仅是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卓键水讲席教授,还兼任牛津大学肿瘤学系的荣誉高级研究员,他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
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威胁——可能导致癌症、神经退化疾病以及早衰的DNA损伤类型。这种损伤,科学上称之为“DNA-蛋白质交联”(DPCs),往往由化疗、甲醛暴露以及紫外线照射等因素诱发。当这些不需要的蛋白质附着在DNA上时,就会形成交联结构,严重阻碍DNA的正常复制过程。
幸运的是,人体拥有一套精密的修复系统,其中一种名为“SPRTN”的修复酶扮演着关键角色。SPRTN能够沿着DNA链移动,精准识别并分解这些交联结构,从而清除复制道路上的障碍,确保DNA的完整和准确复制。
研究团队在深入探索SPRTN的功能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区域。这一区域不仅能够精准定位DNA-蛋白质交联,还能将修复效率提升高达67倍,同时巧妙地避免了对周围DNA结构的潜在伤害。这一发现,无疑为理解DNA修复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细胞分裂这一生命活动中,DNA的完整复制是至关重要的。任何外界因素诱发的DNA-蛋白质交联,都可能成为复制过程中的“绊脚石”。若这些损伤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疾病,包括神经退化、早衰以及癌症等。因此,深入了解并优化这类损伤的修复机制,对于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预防疾病具有深远的意义。
SPRTN修复酶正是细胞抵御DNA-蛋白质交联损伤的“守护者”。它凭借自身的移动性和降解能力,不断清除DNA上的多余蛋白质附着,确保复制过程的顺畅无阻。而此次研究发现的SPRTN新区域,更是为这一修复过程增添了新的“利器”。
该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核酸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SPRTN新区域在修复DNA-蛋白质交联损伤中的核心作用,还为改善癌症治疗策略、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力求进一步挖掘强化DNA-蛋白质交联修复机制的潜力。他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努力,人类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基因组,预防疾病,享受更健康、更长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