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赴日读本科的学生来说,“申请” 二字背后藏着不少陌生词汇 ——“EJU”“校内考”“语言学校”…… 这些看似复杂的环节,实则构成了一套灵活且多元的升学体系。不同于国内高考 “一考定乾坤”,日本本科申请更像一场 “拼图游戏”,需要把语言能力、文化课成绩、面试表现等碎片逐一拼合,最终通往适合自己的大学。
申请前,先搞懂这些 “通关术语”
- 学部:日本对 “大学本科” 的称呼,学制多为 4 年,部分医学类专业为 6 年。
- 语言学校:专为留学生提供日语教学的过渡机构,不仅教语言,还能帮助适应日本生活,同时提供升学指导,相当于 “留学预备站”。
- EJU(日本留学生考试):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课考试,类似 “日本版高考”,考日语、数学、文综(政史地)或理综(理化生),成绩被多数大学认可。
- 校内考:各大学自主命题的考试,可能是笔试(小论文、专业知识)或面试,侧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匹配度。
- 私塾:课后补习机构,帮留学生针对性备考 EJU 和校内考,类似国内的 “课外辅导班”。
申请流程:一场 “分步解锁” 的旅程
日本本科申请没有统一的 “分数线”,而是通过多维度评估决定录取,步骤拆解开来其实很清晰:
-
语言学校过渡
多数学生需先进入语言学校,一边提升日语(目标至少 N2 水平,部分专业需 N1),一边适应生活。语言学校的优势在于灵活 —— 可利用课余时间准备 EJU,还能获得针对性的升学建议,比如如何选择适合的大学和专业。 -
三类 “标化成绩” 打底
- 日语能力:通过 JLPT 考试(N2/N1)证明,这是听懂大学课程的基础。
- 英语成绩:部分院校(如国立大学的理工科)要求提交托福 / 托业成绩,也有很多大学不强制,可根据目标专业灵活准备。
- EJU 成绩:用日语考数学、文综 / 理综,题型和内容与国内高考有差异(比如文综包含日本地理、经济常识),需提前针对性备考。
-
校内考:大学的 “个性化面试”
拿到标化成绩后,即可报考目标大学的 “校内考”。这一步最能体现日本升学的灵活性:有的学校考小论文,有的考专业基础题,有的仅通过面试就能判定是否适合。学生可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根据校内考表现选择最优结果。 -
材料准备:高中履历的 “无声证明”
需提交高中毕业证、三年成绩单等材料,部分学校会参考这些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但不会像高考那样 “一锤定音”。
为什么说它是 “减压式升学”?
- 不看高考成绩:日本大学完全不参考国内高考分数,哪怕没参加高考,也能凭 EJU 和校内考成绩申请,对偏科或发挥失常的学生更友好。
- “多次机会” 机制:可同时报考多所大学,这所没过还有下一所,避免 “一考失误满盘皆输” 的压力。
- 综合评估更公平:录取不只看分数,还会考察面试时的表达、对专业的理解,甚至是生活态度,适合擅长沟通或有独特想法的学生。
提前规划,让拼图更顺利
- 尽早学日语:国内打下 N3 基础,赴日后能更快融入语言学校课程,节省备考时间。
- 了解 EJU 差异:提前熟悉题型(比如日语写作占比高),可在国内先接触相关课程,拉长准备周期。
- 锁定目标方向:不同大学对 EJU 科目、英语成绩的要求不同(比如文科多不要求英语,理工科常需提交),提前查好目标校的募集要项,备考更有针对性。
日本本科申请的魅力,在于它给了每个学生 “量身定制” 升学路径的可能。没有absolute的 “标准答案”,只需按自己的节奏拼好每一块碎片 —— 也许是日语能力的提升,也许是 EJU 成绩的突破,也许是面试时那句打动考官的真诚表达。当这些碎片最终合拢,你会发现,通往日本本科的路,比想象中更宽阔。
更多信息,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