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死了,怎么现在点开一个网站,一件事必须是“我同意Cookie”?不同意就不给看,这合理吗!?
尤其是自己只是刷了几个电商网站,买了两双球鞋,接下来的几天里抖音、小红书全在推各种鞋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监听”了。
这不是玄学,这是Cookie和广告平台在你背后“悄悄串联”的成果。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追踪技术现已成为数据岗位面试的常见考点。很多大厂不光问你会不会写SQL,还会追问你:
所以这个连面试都会被问到的Cookie到底是什么?数据人为什么要了解它?
Cookie是1994年由一位叫Lou Montulli的工程师发明,当时他在网景(Netscape)公司工作,正帮客户开发一个电子商务网站。
那时候的网站很“健忘”——你打开一个购物页面,把几件商品加进购物车,点下一页后,它就忘了你是谁,购物车也清空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ontulli设计了一种机制:由服务器生成一个小型文本文件,保存在用户的本地设备中,用于在后续访问时识别用户状态。这种机制被称为 HTTP Cookie。
Cookie 可以记录的内容包括:
你是否登录
加进购物车的商品
最近浏览的页面
点击过的广告或推荐内容
这就是Cookie最初的功能:让网站“记住你”,方便你使用。
而Cookie这个名字就来源于一个更早的计算机术语 “magic cookie”,原本是指程序之间交换的小数据包,用来传递状态信息。Montulli借用了这个概念,延伸到浏览器里,于是就叫它Cookie。简单来说,它的命名只是一个延续性的技术称呼,和甜甜的小饼干并没有关系
Cookie原本只是网站“记住你”的小工具,但随着广告技术发展,“第三方Cookie” 出现了——这类Cookie并不是由你访问的网站设置的,而是由广告平台、追踪服务商等“旁观者”植入的。
当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意识到隐私被滥用,监管也随之而来:
后续针对Cookie的政策直接削弱了像Meta和Google这样依赖精准广告投放的平台的能力。Meta曾公开表示,ATT可能导致其一年广告收入减少超过100亿美元,也促使整个广告行业开始寻找Cookie和设备IDFA之外的新解决方案。2025年4月,Google宣布放弃为Chrome用户推出“是否接受第三方Cookie”的独立提示机制,意味着默认追踪行为将在浏览器层面继续存在。原本承诺“隐私优先”的计划暂缓,引发热议,该决定引发用户隐私保护组织的广泛担忧,也被认为是向广告商妥协的标志。
在广告行业看来,Cookie是精准投放的“燃料”;但在用户和立法者眼中,它的作用则更像是一种“监控工具”。这场拉锯,从技术层面早已延伸至法律、伦理、商业博弈。

- 擅长申请:
- 研究生
- 擅长方案:
- 出国留学规划,申请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