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伍伦贡海边,一位学者迎着朝阳漫步,思绪随着海浪起伏。这位学者正是新任伍伦贡大学(UOW)校长逯高清教授。自2024年5月上任以来,他保持着自律的生活习惯:晨间阅读新闻、海边散步、与校园里的学生交流。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风格,也折射出他的治学理念——倾听与行动并重。
乡村少年的教育启蒙
逯教授的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中国乡村,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教育机会十分有限。然而,一位高中老师的鼓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位老师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他回忆道。凭借优异的学术表现,他先后获得两份奖学金,一份支持他在中国东北大学完成学业,另一份则让他远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教育的力量。“大学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还能塑造社会未来。”正因如此,他始终强调教育的普惠性,认为大学应当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成长机会。
跨界科研与领导实践
在科研领域,逯教授专注于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其团队发表的600余篇学术论文和25项国际专利,推动了能源与环境领域的技术革新。然而,他的成就不仅限于实验室。在昆士兰大学任职期间,他主导创立了功能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并逐步转型为管理岗位,担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2016年,他远赴英国萨里大学担任校长,面临大学与社区关系疏离的挑战。通过定期与当地政府、学校合作,他成功弥合了隔阂,甚至帮助一所濒临困境的高中转型为地区优质学校。在双重压力下,他通过优化管理、凝聚共识,带领萨里大学实现了稳步发展。
回归澳洲:伍伦贡大学的新使命
如今,逯教授回到澳大利亚,肩负起领导伍伦贡大学的重任。在他看来,当前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政策变动、学科需求变化、就业市场转型等。但他认为,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他特别强调伍伦贡大学的独特性:“这是一所有灵魂的学府,它的优势在于实践导向的教学和深厚的社区联结。”未来,他计划进一步强化学校在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同时推动跨学科创新,如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教育的本质:培养终身学习者
谈及未来,逯教授认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可塑性”。“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可能过时,但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适应能力永远不会落伍。”他引用约翰·多恩的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强调协作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伍伦贡大学的愿景,他充满信心:“我们或许不是规模最大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成为影响力的之一——通过优质的教育、扎实的科研和真实的社区贡献。”
在采访结束时,他分享了一个故事:NASA的一位清洁工曾说,他的工作是“帮助人类登上月球”。“这正是我希望伍伦贡大学师生拥有的心态——无论岗位大小,都能为共同目标贡献力量。”
逯教授的职业生涯印证了一点: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头衔,而在于能否点燃他人的潜能,并带领团队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