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正面临独特的劳动力市场危机:企业裁员与招工难并存,暴露出深层结构性矛盾。
2024年,德国制造业全年净减少12万个岗位,工业产出较之前下滑15%,但科技、建筑和手工业却面临关键岗位空缺。截至年底,失业人数达286万,同期仍有150万个职位无人填补,这种"失业与缺人并存"的现象在德国历史上罕见。
劳动经济学家恩佐·韦伯指出,危机源于传统经济危机与结构性变革的叠加。表面看是"谁在裁员",本质是"谁没有创造新岗位"。数据显示,真正削减岗位的是中小型企业(员工100人以下),过去两年岗位数量下降4%;而大企业人员配置仍在增长。更严峻的是,工业领域职位发布量跌至历史低点,2024年第三季度空缺岗位128万个,较两年前峰值锐减35%,新创企业数量也创新低。
韦伯强调:"问题不是旧岗位消失太快,而是新增长太慢。"德国在能源转型、绿色技术、新型出行等领域的技术方案本可创造大量工程师、技术工人需求,但政策节奏滞后导致"逐步去工业化"风险逼近。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关键赛道行动过慢将错失新市场机会。
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到2040年,德国劳动力人口将缩减700万,55岁以上员工占比已从2001年的10%升至24%。未来大批经验丰富者退休,年轻劳动力补充不足,导致"有岗无人"成为现实。2023年,德国IT行业空缺15万个技术岗位,建筑行业超半数企业招不到人,土木工程领域人才短缺超60%。
要破解"双重空心化"(新岗位创造能力不足+人才储备难承接转型),需系统性重塑劳动力供给:激活职业教育信心,推动在职人员技能转型;创造女性全职参与条件,延长年长者就业通道;将移民政策从"应急引才"转向"结构规划",为外籍人才提供完整成长路径。
德国的困境为制造型经济体提供了对照:产业升级不仅需要设备投资和自动化,更需关注"人"的适配。对中国企业而言,需思考中小企业转型能力、人才供给优化、组织吸纳机制等深层问题。完整的产业升级路径,必须打通"人才-岗位-结构"的闭环,否则战略方向可能被现实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