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改革最顯著的突破,是將資助資格從單一的"身份標簽"(如是否持有受養人簽證),升級為"身份+實際居住"的雙重考核體系。兩大核心變革直指現行製度痛點:
1. 居港時長量化:
受養人簽證持有者需證明課程開課前連續 2 年在港居住(過渡期首年 1年),每年離港不超過 90 天;
2. 學費雙軌製:
- 第 I 類(本地生標準):永久居民、單程證持有人及符合居港要求的受養人子女
- 第 II 類(非本地標準):工作簽證、優才計劃等入境人士及未達居港要求者,學費需覆蓋教育成本(預計 12-18 萬港元/年)
政策邏輯:香港教育局參考澳大利亞、 加拿大等國經驗, 將公共教育資源與"在地貢獻"綁定。數據顯示,2024 年約 8%的資助學額由從未在港就讀的受養人子女占用,新規正是要堵住這一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