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英国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韩馥阳>日志>如何适应英国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韩馥阳

韩馥阳

英国留学规划导师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天津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韩馥阳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如何适应英国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 英国中学
    • 留学指南
    2025-07-28

    一、行前准备:用 “信息差消除” 降低适应门槛

    英国高中的 “陌生感” 往往是焦虑的源头,提前让孩子了解真实的学习生活细节,能大幅减少初期冲击。

    1. 学术上:提前 “解码” 英国课堂规则

    英国高中(尤其是 A-Level 阶段)的课堂模式与国内差异极大,“被动听课” 行不通,需提前让孩子掌握核心逻辑:

     

    • 搞懂 “自主学习” 的具体要求
      英国高中没有统一教材,老师会提供 “阅读清单”(如历史课可能要求一周内读完《英国工业革命简史》某章节),作业多为 “论文” 或 “小组项目”(如经济课需要组队分析 “本地超市定价策略”)。可以提前让孩子练习:用英文写 500 字小论文(训练引用格式 Harvard Referencing)、模拟小组讨论(用英文表达不同观点,如 “该不该禁止塑料袋”)。
    • 针对性补 “学术词汇”
      雅思成绩达标不代表能听懂学科内容。比如物理课的 “momentum(动量)”、经济课的 “elasticity(弹性)”、艺术课的 “composition(构图)”,这些专业词汇需提前通过教材(如 CIE A-Level 课本)或网课(Coursera 的高中衔接课)积累,避免课堂上 “单词都认识,连起来听不懂”。
    • 了解 “评分规则”
      A-Level 成绩不仅看最终考试,还包含 “coursework(课程作业)”(如科学课的实验报告、艺术课的作品集),占比可能达 20%-50%。需让孩子知道:“平时表现比期末冲更重要”,开学后先确认各科的评分构成(老师会发 handbook)。

    2. 生活上:用 “场景化训练” 替代 “口头叮嘱”

    低龄学生的适应难点往往是 “具体琐事”(如洗衣服、预约医生),与其反复说 “照顾好自己”,不如提前模拟真实场景:

     

    • 生活技能 “清单式训练”
      列一张 “英国高中生存技能表”,逐项练习:
      • 用洗衣机(区分 “水温”“模式”,英国多数公寓洗衣机带烘干功能,需注意衣物材质);
      • 简单做饭(烤吐司、煮意面、用微波炉加热,避免顿顿依赖外卖);
      • 看懂公交时刻表(英国公交不报站,需提前查路线,用 “Google Maps” 设置 “到站提醒”);
      • 超市购物(区分 “best before” 和 “use by”,了解 “Tesco/ASDA” 等超市的特价时段)。
    • 提前 “植入” 文化细节
      英国社交的 “隐性规则” 容易引发误解,比如:
      • 英国人习惯 “间接表达”(说 “that’s interesting” 可能是 “不认同”,而非 “感兴趣”);
      • 进教室、电梯时习惯 “hold the door(扶门)”,递东西用双手;
      • 寄宿家庭中,“不随意进他人房间”“饭前问是否需要帮忙” 是基本礼仪。可以通过看英剧(如《皮囊》《少年犯》,注意筛选适合青少年的内容)或和英国笔友聊天(通过 “Tandem” 等 APP)提前熟悉。

    二、初期适应(1-3 个月):用 “小目标” 建立安全感

    刚到英国的前 3 个月是 “适应黄金期”,孩子需要在 “探索” 和 “稳定” 中找到平衡,家长的角色是 “提供脚手架,而非直接铺路”。

    1. 学习上:从 “被动求助” 到 “主动链接” 资源

    • 先 “锁定” 关键人物
      英国高中每个学生有 “tutor(导师)”,负责学业规划和生活问题(如选课、情绪低落),还有 “subject teacher(学科老师)”,课后可预约 “office hour(答疑时间)”。告诉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说‘Could you explain this part again? ’比自己硬扛更高效”—— 英国老师很鼓励提问,“假装听懂” 才是大忌。
    • 用 “小任务” 打破课堂沉默
      很多中国学生初期不敢在讨论课发言,可从 “简单参与” 开始:比如历史课讨论 “殖民主义影响”,先准备一句 “ I agree with XXX because...(我同意 XX,因为……)”,再逐步加入自己的观点。老师更看重 “表达逻辑” 而非 “完美英语”,初期的 “敢说” 比 “说对” 更重要。

    2. 生活上:用 “具体社交” 替代 “泛泛之交”

    英国高中的社交圈往往从 “共同兴趣” 开始,孩子可以主动出击:

     

    • 先加入 1-2 个 “轻量级社团”
      避免贪多,选择门槛低、互动性强的社团(如 “烘焙社”“电影赏析社”“羽毛球社”),比 “辩论社”“科学竞赛社” 更易快速融入。比如在烘焙社一起做饼干时,自然会聊 “喜欢的口味”“家乡的零食”,尴尬感会被具体活动冲淡。
    • 和 “非同类” 同学建立联系
      不要只和中国学生抱团(短期能缓解孤独,但长期会限制语言和文化融入)。可以从 “日常小事” 开启对话:比如借一支笔时说 “Could I borrow a pen? Thanks, yours is cool!(能借支笔吗?你的笔挺酷的!)”,或在小组作业中主动分配任务(“I can do the research part, if you want to handle the presentation?(我可以做调研,你负责展示吗?)”)。
    • 和寄宿家庭 / 室友 “创造共同体验”
      若住寄宿家庭,可主动说 “Can I help with dinner?(我能帮忙做饭吗?)”,或分享中国零食(如辣条、大白兔奶糖),用 “分享” 拉近距离;若住学校宿舍,睡前和室友聊 “今天最有趣的事”(哪怕只是 “食堂的薯条太咸了”),能快速消除陌生感。

    3. 家长:用 “有边界的关心” 传递安全感

    • 沟通频率 “从密到疏”
      前两周可以每天视频 10-15 分钟(避开孩子上课 / 社团时间),重点问 “具体小事”(如 “今天食堂吃了什么?”“社团做了什么活动?”),而非 “适应得好不好”(容易引发焦虑);3 周后逐渐改为 2-3 天一次,给孩子留出独立空间。
    • 避免 “问题放大化”
      孩子说 “想家”“同学不搭理我” 时,先倾听再引导:“听起来你有点难过,要不要试试明天主动和 XX 说句话?” 而非立刻说 “不行就回来” 或 “是不是你哪里做得不好”—— 前者会削弱孩子的坚持,后者会引发自我怀疑。

    三、长期支持:从 “适应规则” 到 “融入文化”

    3 个月后,孩子基本能应对日常学习生活,此时需要引导他们从 “被动适应” 转向 “主动创造体验”,为未来大学申请和个人成长积累素材。

    1. 学习上:用 “深度参与” 提升学术竞争力

    • 尝试 “挑战性任务”
      比如参加学校的 “EPQ 项目”(拓展研究项目,相当于小型论文,A-Level 可加分),或报名英国本地竞赛(如 “物理奥林匹克”“青年艺术家大赛”)。这些经历不仅能提升能力,还能成为未来申请大学的 “文书素材”。
    • 理解 “学术诚信” 红线
      英国高中对 “抄袭” 零容忍(哪怕是改写别人的观点没标引用),需反复提醒孩子:“不确定是否算抄袭时,先问老师‘Is this citation correct?(这个引用格式对吗?)’”。

    2. 生活上:从 “接受文化” 到 “双向输出”

    • 主动分享中国文化
      比如在国际文化节上展示书法、做饺子,或和同学聊 “中国的春节习俗”—— 当孩子意识到 “自己的文化也是他人好奇的对象” 时,会更自信地融入多元环境。
    • 理解 “规则背后的逻辑”
      比如英国人注重 “排队”“安静公共空间”,背后是对 “个人边界” 的尊重;朋友间 AA 制,体现的是 “平等不欠人情” 的社交观。引导孩子从 “吐槽差异” 到 “理解背后的原因”,能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

    关键提醒:家长要避开的 3 个 “雷区”

    1. 不要过度干预细节:比如 “今天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加外套”,这些琐事让孩子自己决定,过度关心会削弱其自主能力;
    2. 不要用 “比较” 施压:避免说 “你看 XX 在英国适应得特别快”,每个孩子的节奏不同,“承认不完美” 比 “强迫youxiu 更重要;
    3. 提前建立 “应急通道”:让孩子保存学校医务室、中国驻英使领馆、监护人家属的联系方式,约定 “紧急情况时,无论多晚都可以打电话”—— 安全感是孩子勇敢探索的前提。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韩馥阳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韩馥阳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