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日,是美国本科申请者心中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Common Application,也就是我们熟知的Common App平台,将正式开放新一轮的申请系统。对于无数有意赴美读本科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标志着申请季的开始,更意味着一次全新的自我表达和人生转折的机会。
Common App诞生于1975年,是一个由非营利机构运营的统一大学申请平台,最初由15所大学共同发起。发展至今,它已经覆盖了全美以及全球近1000所高校,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名校,也有部分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加入其中。它的最大优势是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套标准化表格和一篇主文书,便可将申请递交至多所学校,从而极大地减少了重复填写表格和上传材料的时间成本。
许多学生在接触Common App时都会感到震撼: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网页,而是一整套关于你是谁、你做过什么、你想成为怎样的人的系统性表达。申请表中不仅要填写个人基本资料、就读学校、所学课程、成绩等学术信息,还需要认真呈现自己的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竞赛参与、实习经历等多维度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篇核心主文书(Personal Statement),最多650词,这一篇文章往往是招生官评估申请人“是否真实、有思想、有成长性”的关键材料。
除此之外,Common App中的“活动列表”同样至关重要。你最多可以填写10项课外活动,每项的描述被限定在150字符以内,如何在极短的篇幅内精准地展现自己的角色、贡献和影响力,这不仅考验语言的精准度,更挑战思维的结构能力。很多学生在这个部分容易掉入“罗列事实”的陷阱,而真正打动人的描述往往蕴含着思考与情感的交织。
Common App平台的每一个板块看似技术性操作,其实背后都是关于“你是谁”的思辨: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你经历过什么重要的挑战或成就?你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美国大学的招生更看重“人”的整体面貌,而不仅仅是分数或荣誉的堆积。Common App,正是帮助你建立这样一个“人”的故事载体。
从时间安排上来看,虽然系统8月1日开放,但大部分学校的早申(EA/ED)截止时间在11月初,常规申请(RD)一般截止于1月初,因此真正的准备工作应当早在春夏之交就已启动。对于国际学生来说,除了完成Common App主申请表外,还需关注标准化考试成绩、语言成绩、推荐信、作品集(如申请艺术类专业)以及各所学校设置的补充文书。这些内容往往是“个性化”与“策略性”的结合,每一所大学的文书题目都透露出不同的价值观与招生偏好,如何用有限的字数回应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思考与反复打磨。
填写Common App,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项思维工程。它要求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并且愿意用文字去表达你走过的路径,曾经的挣扎,以及你对未来的期待。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才认真整理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那些过去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都能成为有力的素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目标和身份——这正是Common App带来的深层价值。
申请大学从来不是一次单向的“测试”,而是一次双向选择:你选择了你理想的大学,而大学也在选择真正适合它的人。Common App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也更加依赖每一个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而作为留学顾问,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在这个庞杂系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并将它清晰、打动人地传达出去。
25-26申请季已拉开序幕。Common App是你和梦校之间的桥梁,而走过这座桥的方式,从来都不是“模板化”的流水线,而是一条条属于你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