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大厂太卷,要不要去金融做“算法”-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孙可>日志>计算机大厂太卷,要不要去金融做“算法”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孙可

孙可

欧亚硕博前期顾问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重庆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孙可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计算机大厂太卷,要不要去金融做“算法”

    • 研究生
    • 留学新闻
    2025-07-24

     

     

    经常会听到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们说:“计算机行业真的太卷了, 也太累了, 加班不断,我看其他去金融行业做算法的同学轻松多了,我也想考虑。 老师,你觉得呢?”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 关于职业路径的“主流性”与“可积累性”

     

    “去一个行业就要做主流业务”是关键。

    在金融行业,AI算法岗本质是支持性岗位,而非核心利润部门(如投资、交易、投行)。

    这意味着:

     

    职业天花板较低:技术团队在金融机构的晋升路径通常止步于中层,很难进入高管层(除非转业务岗)。

     

    薪资差距会随时间拉大:金融行业的核心岗位(如基金经理)收入是指数级增长的,而技术岗的薪资增长更接近线性。

     

    技术迭代风险:如果未来金融机构采购第三方AI工具(如彭博、Wind的现成模型),内部技术岗可能面临收缩。

     

    相比之下,留在AI行业(尤其是头部大厂的核心岗):

     

    技术复利效应:积累的算法经验、工程能力、行业认知会持续增值。

     

    退出选择更多:未来可跳槽至其他科技公司、创业、或转入金融量化(如果真对金融感兴趣,届时以“技术Expert”身份切入会更吃香)。

     

    行业上升期红利:AI的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从互联网到医疗、制造、能源),职业选择面会越来越广。

     

    所以我觉得:如果对金融真的有兴趣,可以现在开始学习量化投资知识(如CQF证书),未来以“AI+金融”复合背景切入核心岗位,而非从支持岗起步。

     

    • 关于“压力”的辩证看待

     

    “压力和劳累每个行业都会有”,这一点同学一定要认识到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top高校背景的)容易陷入一种误区:

     

    “压力厌恶型”跳槽:因为当前工作压力大,就幻想“换个行业/岗位就能轻松”,但事实上,高薪高成长的岗位必然伴随高压。

     

    “错位比较”心理:拿自己行业的“缺点”对比其他行业的“优点”(比如觉得金融“光鲜”,却忽视其应酬、站队、业绩波动等问题)。

     

    更理性的压力管理策略:

     

    区分“消耗型压力”和“成长型压力”:

     

    消耗型:重复性劳动、无意义内卷、领导PUA——这类压力应该逃离。

     

    成长型:技术挑战、高价值项目、行业前沿竞争——这类压力值得坚持。

     

    “职业资本”对冲压力:

    在年轻时积累足够的技能、履历、人脉,未来才有资格选择“更自由的工作方式”(例如大厂高T级员工转顾问/自由职业)。

     

    所以我以为:如果当前压力主要来自成长型挑战(如技术迭代快、项目难度高),反而应该坚持;如果是消耗型(如团队混乱、老板压榨),再考虑跳槽。

     

    • 关于“薪资差距”的深层思考

     

    金融行业AI岗薪资较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现实:在金融体系内,技术是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

     

    科技公司愿意为TOP 算法工程师支付高薪,是因为技术直接驱动产品竞争力(如推荐算法提升广告收入)。

     

    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资金规模、牌照优势、信息差,技术只是辅助工具。

     

    薪资的长期影响:

     

    短期看,2倍薪资差距很大;但5-10年后,如果留在AI行业成为Expert(或转管理),薪资可能反超金融支持岗。

     

    金融行业的薪资增长往往依赖奖金(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而科技公司的薪资结构更稳定(股票+现金)。

     

    所以:如果薪资是重要考量,可以尝试和现有公司谈涨薪(比如用券商offer作为筹码),而非直接降薪跳槽。

     

    • 关于“性别优势”的补充

     

    “男生职业周期更长,性别歧视更小”,这一点在技术行业确实存在,但也要注意:

     

    年龄歧视对男女同样存在:35岁危机不分性别,关键看是否积累不可替代的能力。

     

    金融行业反而更“重男轻女”:比如投行、基金经理岗位,男性比例明显更高(资源型行业的特点)。

     

    建议:不Bi 过度依赖性别优势,而是聚焦于“如何成为行业前20%的稀缺人才”(比如AI+垂直领域的深度结合)。

     

    • zhong 极建议:用10年思维”做选择

     

    同学们在做选择时应该问问自己

     

    10年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是AI领域的技术Leader”,选大厂继续深耕。

     

    如果是“金融行业的量化expert”,现在就该去TOP 对冲基金(而非券商技术岗)。

     

    如果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可能需要彻底调整预期(比如去外企或国企的技术岗)。

     

    职业选择没有jue dui的对错,但一定要符合自己的长期目标,而非短期情绪。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孙可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孙可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