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如何提问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总结出了一套科研训练的流程,即:
第 一步:预习+自学=输入
参加Seminar也好、参加组会也好、听学术大咖的汇报也好,在开始之前,我们都应该有一个“输入”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输入的过程,直接去听一个学术类的汇报或讨论,当然会呈现给别人一种学术小白的面貌。
就好比刚刚提到的这个project,其实在分工完成、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我就应该去主动了解其他partner负责的工作,而不是只着眼于自己认领的这一部分,可以提前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等等,帮助自己全盘了解整个project的组成和实现环节。因为只要是team work,就证明大家的工作必然是有联系的。就像一幅拼图一样,每个人都是组成这幅拼图的一小块,只要连接出现问题,必然会出现错误而导致最终的任务无法顺利完成。所以只要是学术讨论,大家万万不可像我一样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第二步:自我消化
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尝试将有关联的研究连接起来,形成思维导图,展现知识脉络。不要着眼于自己负责的那一part,而是全局了解整体项目,这样就会发现每一个项目组分的亮点、思路设计、甚至是bug。这样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有太多的迷惑,有太多的问题想要去探寻答案。
第三步:有效提问
提问不需要很多,但提问前一定要整理好思路,清晰表达问题,有理有据地描述,达成积极的学术交流,形成有效提问。关键是,一定别胆怯,别怕丢脸,做到第 一步第二步,你就已经不是学术小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