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为什么绕不过“面试”?-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田易>日志>留学日本,为什么绕不过“面试”?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田易

田易

日韩留学咨询顾问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重庆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田易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留学日本,为什么绕不过“面试”?

    • 日本研究生
    • 留学指南
    2025-07-17

    在许多国家的大学招生过程中,面试并不是必要环节,尤其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学生的录取往往更依赖于标准化考试成绩、申请文书和推荐信等“纸面材料”。然而在日本,尤其是名校和研究型大学,面试几乎是必经之路。

    为什么日本大学在招生时如此重视面试?这背后不仅是招生制度的不同,更深层次的,是教育理念、社会文化以及对人才理解的差异。

    一.制度设计:

    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与中国或韩国等以笔试为主的大学录取制度不同,日本大学的招生更倾向于“多元评估”。虽然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它只是敲门砖,真正决定是否录取,往往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面试正是评估这种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日本,大学通常分为两大类招生方式:

    1.一般入试(一般選抜):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包括“大学入学共通测试”和各校自行命题的考试;

    2.综合型选拔(総合型選抜)和学校推荐型选拔(学校推薦型選抜):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面试、论文、小组讨论、演讲、甚至实技考试(如音乐、设计类)都会成为评估手段。举个例子:东京大学在其“PEAK项目”(全英语授课课程)中,对海外学生要求提交高中成绩、推荐信、英文作文等材料,并且必须参加线上面试。即使你的成绩再好,如果无法在面试中展示出对课程的理解和求知欲,也很可能被淘汰。
    京都大学的“国际高等教育课程”同样设置了详细的面试环节,考官常常围绕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出深入提问,比如:“你对日本社会中少子化问题有何看法?”此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对于理工类学科,如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们在面试时还会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逻辑推导或学术对话,以此判断其学术基础是否扎实、未来是否具备独立研究的潜力。
    这些制度设计体现出日本大学更希望录取那些不仅“能考试”,更“能思考、能表达、能合作”的学生。尤其在研究型课程和国际项目中,学生需要在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研究,单靠笔试成绩显然无法衡量他们是否真正适合。
    因此,面试成为了一道必要的“第二门槛”,也是日本大学招生更加细致化、个性化的一部分。

    二.文化因素:重视“人”与“关系”的社会

    在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間関係)被赋予极gao的价值。从日常礼仪、职场沟通,到教育场域,这种对“人”的细腻观察和互动重视,深刻影响了日本大学的招生逻辑。
    面试的本质,在日本不仅是筛选人才,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建立关系”过程。

    1. 重视“和”的文化,强调群体适应力“和”(和の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它强调协作、尊重、礼节与社会秩序。大学作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重要机构,自然也会倾向于录取那些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具备团队精神与自律意识的学生。

    这在面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授们常常观察学生是否懂得基本礼仪(如打招呼、鞠躬、尊称的使用等);是否能够在面对质疑时保持冷静、有逻辑地回应;是否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否在群体中有效沟通。

    即便是再好的笔试成绩,如果面试中表现出傲慢、冷漠或沟通困难,也极有可能被认为“不适合这个集体”。

    2. 教育中的“人品教育”意识日本的学校教育强调“德育”和“人格培养”,认为学业和品行应当并重。很多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招生简章中明确写着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特质”。
    因此,大学面试不仅是判断“能不能学”,也是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培养、是否能承担社会责任”。

    例如: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在对国际学生的招生中,往往会在面试中问:“你将来希望通过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这不仅是知识层面的考察,更是对责任感与公共意识的考验。在一些面试中,面试官会针对你曾经面对过的困难进行提问(例如:“谈谈你遇到的一次失败经验”),来评估你的人生态度和恢复力(レジリエンス)。

    3. 教授与学生的“师徒关系”氛围尤其在研究型大学,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日本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类似“师徒制”的传统。教授不仅是学术上的指导者,也是人生方向上的引导者。因此,日本大学非常重视是否能通过面试建立“信任基础”。
    一位教授如果录取了一个学生,实际上是在对这个学生的未来“背书”,承担着指导与责任。所以在面试中,他们格外重视学生的态度、学习动机、人格特质是否值得“投资”。

    4. 面试也是一种“社会化训练”面试的过程,也是一种提前适应日本社会行为规范的训练。日本社会强调“察言观色(空気を読む)”、“不添麻烦”、“替他人着想”等行为方式,学生在面试中展现出的行为模式,往往被看作其未来在社会中能否融入的风向标。
    因此,即便对于留学生而言,日本大学的面试也并非单纯的语言交流,而是一种跨文化适应力与文化敏感性的考察。

    三.筛选机制:教授才是“招生官”

    在日本很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硕士、博士项目中,教授是直接参与招生决策的。你能否被录取,往往与教授在面试中对你的评价密切相关。
    这与欧美国家“由招生办公室统一评审”的制度有较大差别。日本教授往往希望提前了解你,甚至与你在申请前进行邮件联系(即所谓的“套磁”),了解你的研究计划和动机。
    因此,面试不仅是评估,更像是双方的一种“确认过程”:学生是否真的愿意进入这个实验室,教授是否愿意承担培养这个学生的责任。

    四.对未来适应力的考察

    在现实层面,日本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不仅是学业,还有未来的职场竞争。面试中,教授会通过交流初步判断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等“软实力”。
    这些能力对于未来在日本社会中的生活、学习乃至就职都至关重要。换句话说,面试也是一种“提前的社会化”过程,帮助大学筛选出那些能真正适应日本环境的人才。

    总的来说,日本大学重视面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度机制的谨慎、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教育理念中对个体成长的关注,以及对人才与责任的双向选择。对于准备赴日留学的同学来说,面试并不可怕,它更像是一场对话与了解的机会。只要你准备充分,真诚表达,勇敢展示自己,它反而是你展示自我的最jia舞台。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田易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田易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