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生赴港求学路径更趋多元
与香港高校申请火爆相呼应的是,内地生赴港学习的途径也日益丰富。
一种是以国际生身份,使用IB、AP、A-Level等国际课程成绩申请香港高校。
香港高校普遍接受这些主流国际课程成绩,并拥有成熟的评估体系。持有这些国际课程成绩、并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英语能力证明(如雅思/托福)的内地学生,无需参加高考,即可直接通过香港高校的官方申请系统提交材料。
凭借这些国际课程成绩申请香港名校的门槛并不低。例如,香港大学收到的A-Level申请中,约半数持有3A*以上的成绩;香港排名前三高校的商科专业对IB总分的要求普遍在40分以上;AP申请者通常需要SAT分数达到1550+且多门AP科目取得满分等。
另一条路,也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一种申请香港高校的方式——通过HKDSE成绩申请。这目前也是华语学生接触国际教育体系相对较简便的途径之一。
在中国香港,HKDSE的地位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其成绩不仅受到香港本地高校的高度认可,也获得众多海外高校的认可——目前全球600多所海外高等院校均接受HKDSE成绩。如果持有香港身份与“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证”),还可以用HKDSE成绩申请内地145所高校。
除了认可度高,HKDSE对内地学生也具有吸引力——不限制身份报考、可用简体中文作答,知识点的整体难度低于内地高考水平。
为方便内地考生,自2024年起,香港考评局首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HKDSE试点考场,为“与考学校”提供原校应考安排。2025年试点学校增加至三所——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约230名考生顺利完成考试,试卷运送、阅卷程序与香港本地保持一致。
如今,HKDSE已具备在香港以外城市设立稳定考场的制度基础和技术能力。香港考评局表示,无论是试卷押运、保密机制还是监考系统,都已具备较高的成熟度。未来若将试点机制逐步常规化,将进一步吸纳更多内地学生。
不过,对内地生来说,DSE也存在一些难点,除了英语要求外,还有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考题。
例如,今年英语口试中有一道题:如果击剑运动员张家朗到校参观,作为学生会如何采访他,以及设计怎样的活动。张家朗是中国香港男子击剑运动员,并荣获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个人花剑champion。香港本地学生可能比较熟悉,但不少内地考生对其了解不多。
除此之外,在2024年HKDSE考试真题阅读部分中就出现了sai ying pun(西营盘)、tai hang(大坑)、wan chai(湾仔)等香港地名,如果未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学生考试时可能会感到陌生。
对于内地学生来说,HKDSE的达标率较高,但要取得高分确实有难度。2025年HKDSE的16名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均来自香港本地的14所中学。
而想通过HKDSE成绩入读香港排名前三高校的ace专业,往往需要近乎满分的成绩才有机会获得录取。此外,香港高校为非本地生提供的学额有限,竞争激烈,申请者几乎不能有明显短板。
最后一种途径,是通过内地高考成绩申请。
近年来,通过高考入读香港高校的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
2025年,香港有15所高校面向内地招收普通高考生。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其余12所均采用自主招生方式。
采用自主招生方式的香港高校,通常于每年6月中下旬开启招生。有意通过此途径申请的学生,需自行到高校官网递交申请。录取名单通常在7月初陆续公布,节奏较快。
有资深从业者透露,申请香港排名靠前高校的竞争非常激烈。以香港大学为例,每年会收到数万名内地学生的申请,但最终录取的只有几百人。
去年开始扩招的多所香港私立高校,今年在内地的录取分数线也有所提高,较往年提升了数十分,部分院校的分数线从二本水平提升至一本线。
除此之外,三所与香港高校紧密合作的内地办学机构近年热度也有所上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这几所学校在招收内地学生时,主要通过高考途径,其对考生的要求同样较高:
- 报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生,高考外语单科成绩必须达到120分及以上(满分150分);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则非常重视学生的理科成绩,若考生所在省市有选科要求,必须包含物理与化学科目。
对学生来说,多元的申请路径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升学通道,从而增加获得录取的机会;对香港高校而言,这不仅展现了其主动对接不同教育体系、广泛吸纳人才的积极姿态,更有助于吸引多元化背景的 较优 学生,助力香港高校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内地生赴港求学背后的争议:“身份问题”
综合来看,赴港求学的路径虽多,但竞争激烈是普遍现象。
尽管港八大为非本地生提供的学额已扩招至40%,但申请人数也大幅增加,申请池中汇聚了高考生、IB、A-Level、AP等国际课程学生以及其他国家的国际生……申请者不仅要在各自原本的赛道中力争前列,还要在“非本地生”这个更大的池子中一较高下。
录取难度大、学费高、奖学金名额有限,是香港留学热度上升后伴随的现实情况。以至于社交媒体上曾出现讨论某些家庭情况可能不适合选择香港留学的观点。
这种情况下,也有家庭关注获取“本地生”身份的途径。
需要了解的是,港八大每年为香港本地生预留约15,000个学额。今年达到港八大最低入学成绩要求(332A33)的本地生有16,393人,平均约1.2名考生竞争一个港八大学额。此外,本地生的学费远低于非本地生,大约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图片
在优才计划、高才通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下,据数据统计,2022年12月底至2025年2月底,约有19.6万人才抵港,其子女可通过受养人签证获得香港身份。
前几年,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内地培训机构全职备考HKDSE,以自修生身份参加考试,再以香港本地生身份申请香港高校。
这种情况引发了一些讨论。去年,一位自称“一名香港本地学生家长”的匿名人士,向媒体平台提交了一封关于HKDSE考试相关问题的信件,表达了部分香港本地家长对这种现象的不同意见。
图片
对此,香港教育局今年也有了新的举措,可能在2026招生季开始推行本地生“学费分层计划”。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明确表示,不会剥夺人才子女的本地生身份,坚持“持香港身份证即属本地生”的原则(包括受养人签证持有者),但将考虑引入学费分级制以平衡公平性。
那么当前香港高校的学费是怎样的水平呢?
- 以本科为例,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非本地生学费,已从十几年前的约10万港币/年,普遍上涨至18万-22万港币/年。部分特殊专业(如医学、牙医、部分商科)学费更高,可达40万港币/年以上。
- 授课型硕士学费同样上涨明显,热门的商科、金融、数据科学等专业学费常达30万-50万港币/年。例如,香港大学的金融硕士学费为每年46.2万港币,香港科技大学的金融科技理学硕士学费为每年38.2万港币。
一旦“学费分层计划”实施,这意味着通过人才计划获得香港身份但未在港长期居住的学生,虽然仍能以本地生学额申请香港高校,但学费可能无法享受原本的优惠,学费水平或将高于长期在香港生活和学习的本地生。
而在今年最新的香港财政预算案中提到,政府对港八大资助院校未来3年计划提供681亿港元的教育拨款。相比于预估的709亿,有所减少。财政拨款一旦减少,香港高校的学费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
该计划背后的核心考量,是尝试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资源分配,而非剥夺身份。这样既保障了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又有助于缓解部分本地家长的担忧。
未来,若想享有本地生的全额学费福利,除了持有香港身份证外,可能还会增加要求,例如:
- 学生必须在香港连续居住满一定年限(例如参考美国州立大学的模式要求≥3年);
- 父母需在港有纳税或就业记录;
- 以及提供社会融入证明(如社区服务时长)等相关材料。
目前,这项政策仍在讨论中,具体的身份要求以及分层收费细则尚未最终确定。近日,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带来最新消息:相关工作进展顺利,目标是在新学年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安排前公布最终方案。正在考虑的方案包括要求相关签证持有人需在入学前于香港居住一段时间,方可获得本地生学费资助。
蔡若莲强调,关于“本地生”定义的检讨,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申请人在港居住年期、对香港的贡献等。总的来说,是希望人才将其生活重心放在香港,尽可能赴港定居、工作或创业。
图片
面对香港留学如此火热且竞争激烈的局面,香港是否还值得“努力争取”?
“努力争取”肯定有其潜在价值。但具体到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大小是因人而异的。
可以预见的是,在申请热度持续的情况下,香港高校可能会采取更多措施来选拔合适的学生,一些调整政策可能在制定中:
- 可能提高录取标准,
- 也可能调整学费结构,
- 或是进一步明确“本地生”身份的定义…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并非简单地将学生“拒之门外”,而是帮助香港高校在海量申请中,更精准地识别和吸纳那些学术潜力突出、最契合学校培养目标、且能为学校和社会带来积极贡献的 较优 人才,确保香港高等教育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即使是已经在香港学习的学生,其体验也可能各不相同。有人适应良好并积极迎接挑战,也有人面临适应困难,问题有时不一定在于学业或就业本身,也可能涉及社交、生活,甚至是对气候和饮食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