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富裕家庭,家里没有移民背景,也没有提前几年买下海外房产。
我们是最普通的一家三口:一个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孩子,两位工薪父母,一辆10年车龄的代步车,一份还在还的房贷。
但就在去年,我们成功送孩子去了澳洲留学,全程没有贷款、没有大额借款、也没有大幅降低生活质量。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不是因为我们赚得多,而是因为我们早做打算、细致规划、理性选择。
这篇文章,是我们这几年做过的最真实、具性价比的“留学账本”,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留学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可以分阶段完成的投资”
我们从不幻想孩子一步到位读藤校、全程走贵族路线。我们更在乎的是:
-
孩子是否能真正成长?
-
这笔投入将来能否有回报?
-
我们的家庭能否承受得起?
因此,我们选择了相对务实的国家和专业方向,比如澳洲:
-
生活节奏友好,签证政策明确,学生可以合法打工
-
相较于英美,学费/生活费更可控
-
部分大学提供国际生奖学金或“国际学习补贴”
我们并不追求很高的排名,而是选“性价比+发展潜力+孩子兴趣”的平衡点。
二、我们如何凑出这笔钱?四年时间分三步走
首步:提前四年开始“留学基金账户”
从孩子高一开始,我们设立了一个家庭专用账户,每月固定转入3000元。
这笔钱是“刚需剥离”后留下的,每年累计约3.6万元,四年就是14.4万元——基本等于一学期学费+机票+签证费。
每逢年终奖、项目奖金,我们也会将部分比例划入该账户。
第二步:合理分配“学费 VS 生活费”
-
学费靠积蓄与每年预算
-
生活费靠孩子打工补贴,平均每月1000到1500澳币
澳洲允许留学生每两周打工48小时,兼职餐厅、超市、图书馆等,都能承担基本生活费。
我们告诉孩子:你负责“活得下去”,我们负责“你能去得成”。
第三步:巧用奖学金与低成本路线
-
我们申请了大学的国际新生奖学金,获得了一学期20%的减免
-
孩子还通过语言成绩免去了预科,节省了近4万元人民币
-
我们选择校外合租+步行通学,不选“高端住宿项目”,节省住宿预算近40%
三、我们省下来的,其实不是钱,而是决策焦虑
我们没有因为留学而“背水一战”,但我们每一个决定都比别人早半年。
-
别人等高三再准备语言,我们高一就安排雅思学习
-
别人等Offer后才考虑换汇汇款,我们在前一年就了解了低汇率换汇平台
-
别人申请材料交给中介全包,我们选择部分DIY,既省钱也更了解流程
我们不是最有钱的一家,但我们可能是准备得最早、最稳、最有底的那一批家长。
四、给准备留学的中产家庭三句话:
1. 选对国家比选贵国家更重要
没有必要追求“欧美八大金刚”,澳洲、新西兰、新加坡、爱尔兰等都值得考虑。
2. 留学是长期投资,不是炫耀消费
请把预算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语言成绩、可工作的签证类型、适合的专业方向,而不是“拍照好看”的校园或“光鲜”的排名。
3. 孩子要参与进来,而不是“被送出国”
提前沟通,设预算线,一起查信息、做计划。留学是全家的项目,不是父母单方面供养的过程。
总结:
我们的经验并不传奇,它只是代表了成千上万中产家庭——靠节制、靠计划、靠合作,一点一点地走出来的留学路径。
你不需要年薪百万,不需要靠贷款送娃出国。
你只需要早点准备,花对地方,选对方向。
我们用四年的储蓄,换来孩子四年的人生视野。这笔账,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