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湖北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才聚荆楚 共建支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文件明确,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招录招聘岗位,应当向毕业当年度和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放开,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作限制。
将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从“毕业当年”拓宽至“离校2年内”,并取消社保、劳动合同等限制性条件,这一政策创新直指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创新高、青年失业率承压的背景下,延长应届生身份有效期不仅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更是破除就业歧视、构建包容性就业生态的重要突破。
还有哪些城市
放宽了应届生身份限制?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届生身份逐渐松绑和淡化正成为趋势。此前,山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多地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编等用人单位招聘中,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等作限制,仍可按照应届生身份报考。
“应届生福利”
究竟有多香?
每年毕业季,“建议大家珍惜应届生身份”的话题都会冲上热搜,应届生身份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一直以来,“应届生身份”在就业市场和考公中被视为一块有力的“金字招牌”,享有诸多政策优惠和岗位倾斜。比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很多岗位都仅招录应届毕业生。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设置了2.6万个岗位计划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
除了公务员考试以外,近年来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正向应届生倾斜,其中,国企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之大最为显著。
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国企招录高校毕业生超过76万人、同比增长23.4%,央企招录36.8万人、同比增长23.9%。2024年7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并将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长2年,稳定就业预期。但是一旦错过校园招聘,毕业后再想进入这些企业,将面临诸多困难。
不同学校类型薪酬趋势
QS100稳居好的
然而,“应届生”身份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羁绊”。
由于“交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等不成文规定,许多毕业生对于首次就业格外谨慎。
现行的就业规则中,应届生身份往往与社保缴纳挂钩——
一旦缴纳社保,应届生身份自动失效。这种制度设计让毕业生们在职业起跑线上陷入两难境地:
-
考公考编大军中有人甘当"全职考生"只为锁定岗位报考资格;
-
有人选择"隐形就业"规避劳动合同;
-
更有往届生通过升学二次获得应届生身份。
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达19.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学生身边有同学主动延毕,超过四成同学延毕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小红书上关于“应届生交了社保还是应届生吗?”的讨论笔记超17万篇。这种"身份保卫战"背后,折射出就业市场供需错配的深层矛盾。当制度设计迫使年轻人需要通过暂停人生进度来换取考试入场券,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保护性政策是否正在制造新的发展桎梏?
原本对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的初衷,是为找不准方向、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营造一个接轨社会的“缓冲期”。可眼下,这种身份性限制为求职者的“社会时钟”戴上了镣铐,一旦考公考编没有上岸,转去就业市场重新求职的大学生们,将要面对更残酷的竞争——两年的空档期叠加工作经验为零,让他们的竞争力处于更加弱势的一方。
多个省份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也是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试错机会,有助于让大学生不必再害怕失去应届生身份,不用在考公考编失败后死磕脱产二战、三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也能在职场生涯起步阶段,放开手脚探索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甚至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