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签证政策的波动,是否也让屏幕前的你心头一紧?朋友圈里热议的留学身份话题,是否正悄悄放大着你内心的迷茫与焦虑?
对于想申美研的同学来说,正在面对“继续赴美”还是“考虑其他出路”的十字路口;而对于正在美国读书的同学来来说,也正在面对“留下”还是“归国”的十字路口。留学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成了萦绕在许多留学家庭心头的疑问。
我们深知,信息过载的时代,焦虑在所难免。但与其在不确定性的漩涡中沉浮,不如听听“过来人”的声音。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一位正在风暴中心、与你们感同身受的哥伦比亚大学商业分析硕士在读启航导师:Ami导师。他将以亲身经历和真诚思考,为大家拨开迷雾,分享如何在动荡中稳住心态、找到方向。
大家好,我是Ami导师,目前在哥大攻读商业分析项目。
最近,大家都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有关F1签证和留学生身份的新闻,政策的变动让广大留学生都感到十分揪心。
在今年五月,先是传出美领馆暂停学生签证办理、部分学生SEVIS记录被撤销,哈佛一度被限制招生;后又在多方诉讼压力下政策有所回调,签证办理得以暂时恢复。暑期是否回国,出境是否还能顺利入境,新生F1身份是否面临高概率拒签,无疑在留学生群体中掀起了又一波焦虑潮。
不少学弟学妹给我发消息,问美国到底还能不能留下?是不是在美找工作会变得越来越难?如何解决sponsorship?美研是否有意义?读书的意义是不是被现实一点点抹消了?……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写给那些此刻正陷在不安与迷茫里的学弟学妹们。
这些声音,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自己。
一个人拖着行李箱第yi次踏进美国的机场,手机里满是父母转发的签证新闻,心里却装着对未来无数的设想和不安。
那时候,我和你们一样。我也经历过投简历石沉大海的低谷,也有过看见身边同学拿到心仪大厂Offer而自己还在原地的焦灼。无数次在凌晨关掉电脑后问自己:“我真的适合留在美国吗?”
踏上留学的旅程,走上这条成长路上不可避免的路,我想对你们说:焦虑是正常的,不要提前害怕一些还未到来的事情。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认为当下没有找到暑期实习就是一种失败。要有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去迎接留美路上每个阶段的挑战。
就找工作这个事来说,其实大家都在默默努力,朋友圈不会告诉你谁每天改了几版简历,谁晚上在家偷偷哭过。社交媒体放大了结果,却隐去了过程。
所以,与其沉浸在信息过载的恐慌里,不如先停下来,给自己一个短暂的喘息空间。仔细想想,有什么是当下的自己可以改变去做的更好的事。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帮助大家缓解找工焦虑的一些小技巧:
· 第yi步,重塑你的节奏
不要把“没找到工作”当作人生失败。你可以把目标拆小。比如:这个月专注优化简历;下个月练习面试表达。每一步走实,比一次性冲线更重要。
· 第二步,回到技能本身
焦虑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那就去做能做的。行动起来,让自己不要停下。
比如去学一项技能:Python、SQL、数据可视化、建模……不是为了“赶快上岸”,而是为了不再无力,给自己寻找一些方向。
· 第三步,一定要多去networking
找人聊聊,找校友、找朋友、找导师。你会发现很多你以为的“只有我才有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经历过。说出来,许多情绪都会有出口,从而变得轻松。
· 第四步,拥抱不确定的可能性
对于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同学们,如果投行、四大暂时不适合你,也许你可以考虑初创公司、远程岗位、甚至是非典型路径。
真正决定你未来的,是适配度而不是头衔。有时候,找到跟自己合适的,比一味追求大众眼中的“好”更有意义。
你正走在一条不容易但值得的路上。每一个清晨起床开始刷职位、每一次用心写cover letter、每一次鼓起勇气点开Zoom面试,其实都在偷偷积累未来的可能性。
你可能不知道,那些今天在纽约律所、硅谷科技公司、波士顿咨询行走的学长学姐们,当年也都坐在书桌前,点开过无数次“拒信邮件”。
但他们留下来的原因,不只是幸运,而是坚持、适应、还有在每次低谷后的“再来一次”。留美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归国,有人转轨去欧洲,有人回国再出发。每一个决定,没有对错,都是你自己的成长版本。
最后,如果你正在经历那些夜里翻来覆去、早晨无力起身的时刻,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
你正在成为那个,即便害怕,也仍然愿意前行的人。一定要为自己感到骄傲。相信所有的困难或焦虑,在提高效率的行动后都能有好的收获。我们一起加油吧!

- 擅长申请:
- 中学,本科,研究生
- 擅长专业:
- 理工科,商科,人文社科,法学&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