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多年来在内地家长心中持续上升。对于体制内高考路线学生而言,港前三以往的录取结果与内地985录取率接近,热门专业堪比C9大学的水平,甚至有学生拒了清北选择港大。对于国际路线的牛娃,前几年港前三是作为全球TOP30和英国G5的兜底选项,所以很多学生都是顺手一申,录了也不一定去。近两年欧美通胀叠加川普“间歇性”发疯,许多家庭对于英美留学态度日趋保守。于是剧情突变,钮祜禄•港大换了主角剧本回归,台词都成了“昨日你爱答不理,今日你高攀不起”。
对于留学是消费而不是投资,我是有清醒认识的。把英美作为目的地就像是买奢侈品,而港校从费用、安全、就业前景来看,综合性价比更胜一筹。作为中产普娃家长,走国际路线本就是为了绕道捷径,弯道超车。所以我从儿子转轨国际路线开始,就对港校情有独钟,也花很多精力去了解相关的信息,力求看清这条近几年被热捧的“求学捷径”中的机会与雷区。
一、近几年香港留学为什么异常火爆?
1. 排名与学术实力跃升
2025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6所港校跻身亚洲前50,香港大学稳居亚洲第6,港中文升至第9。QS学科排名中,港校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十,68%的学科排名上升,25个学科首次上榜。
软实力方面,香港教育届资深认为,香港高校一直高薪聘任海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在校内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上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而且在目前美国大学科研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许多考虑回国发展的海外华人教授,香港因其开放包容的环境成为选择。
2.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年来香港政府将非本地生招生比例上限从20%提升至40%,扩招幅度翻倍。比如港中大2024年录取内地高考生达423人(往年仅300人),非本地生总数突破600人。
3. 性价比与区位优势
对比英美年均50万+的费用,港校本科学费仅16-21万港币/年(约15-20万人民币)。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形成,广深至香港通勤便捷,文化适应成本低。
4. 就业与身份红利
港校毕业生年薪中位数达30万港币,参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可获月薪1.8万港币保障。
“4年本科+1年硕士+2年工作”即可拿香港永居,也就是拥有香港户口,享受诸多教育、税收优待,比如子女可参加华侨生联考,低分上内地名牌大学。
二、香港高校录取路径,不同池子录取数据背后的真相
港校录取存在显著的“池子差异”,竞争难度天壤之别:
1.本地生池:名额虽多,但申请人数激增,竞争日趋激烈
2024年JUPAS(本地生申请系统)申请人数达3.9万人,创5年新高。注意这里的本地生池子包括永居和临时身份。其中港八大80%的本科学位留给香港本地生(以DSE考生为主),2024年本地生录取1.57万人,录取率近40%。但2025年JUPAS申请人数已经达到4.29万人,增长9.4%。这里面香港人才引进功不可没,看到香港教育红利的家庭在激增。
2.内地生池:入场券扩容翻倍但录取率依旧严峻
2024年香港官方也顺应火热的非本地生申请趋势,对将原有港八大20%本科学位增加到40%,注意,这里新增的20%学位并不挤占本地生池子原有的80%,而是额外扩招20%。
2024年非本地生申请人数约4.87万人,这是指来自全球的申请者,最终录取数约6000人左右,其中内地生4200人(包括高考生和国际生)。看起来非本地生录取率8.6%,确实远低于本地生。
具体到内地生两个赛道的录取率,根据业内人士掌握的数据推测,这4200个录取,一半来自国际课程体系申请者,24年国际毕业生总数大约3.5万人,具体申请香港方向人数无确凿统计口径,按照50%估算,国际生香港方向录取比例大约11%。考虑到分母基数,国际生竞争压力要远小于高考生,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3. 热门院校和专业录取条件:门槛节节攀升
高考赛道:港大要求超一本线130分+英语130分,港中文、城大纳入高考统招。
国际生赛道:港大A-Level申请者半数持3A*,IB申请者需总分40+;港科大商科要求SAT 1550+。
✅录取关键结论: 本地生池>国际生池 > 内地高考池。
三、以终为始倒推学业规划策略
看完以上数据分析,其实路径策略已经一目了然了
首先香港身份要不要搞?如果你遇到的是中介,一定告诉你要搞,且越早越好!
但作为家长视角,我劝你通盘考虑。一种情况如果非常确定目标就是香港高校,担心香港人才引进和本地生身份认定政策有变数,那就及早规划,因为期间申请排队以及续签难度都需要克服。另一种情况如果孩子已经在国际课程体系学校,出国方向完全不明确,那其实最晚可以等到高一甚至高二再考虑身份问题,目前临时身份也视作本地生,但是要密切关注本地生认定的政策变化,随机应变。
学业规划策略1:审时度势地搞定身份,吃到本地生录取率和学费红利。
其次课程体系选哪个难度小容易胜出?
这也是近两年香港高考课程DSE火热背后,家长们经常纠结的问题。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在国际生家长群体很普遍但很耽误功夫。请大家相信这世界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反而常常遇到“不可能三角”,所以我简单粗暴地给出快速决策的原则,帮你减少些不必要的焦虑。
学业规划策略2:如果有身份且只考虑香港方向,选DSE;如果高中紧急转轨国际路线英文标化无法赶上,选DSE(DSE可以中文作答);如果想多国联申,选AP/IB/AL任一课程,因为没身份的情况下任何课程都没有明显的录取优势,不要听一些学校忽悠你转他们学校的DSE项目。
最后,以终为始,如果现在孩子初中,那么目标高中怎么选有助于达成香港高校申请?
这个问题就更微观更没有标准答案了,我以北京地区为例,给你一个规划思路仅供参考。比如北京地区有国际部和国际校两类学校,25年国际部香港方向offer表现很好的是八十中国际部,港前三offer拿到16个;国际校香港方向offer表现很好的是汇佳,港前三offer拿到24个。如果从学校背书的角度看,往年录取越好的学校有一定优势。
那么,你选择哪个赛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