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哲学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范例。
教学实践中的哲学渗透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将哲学设为独立科目,而是将其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在英语课堂上,通过《纳尼亚传奇》等文学作品探讨自由意志问题;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的本质;PSHE课程中讨论社会规则与个人选择。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哲学思考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性别教育课堂的思辨训练
一节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PSHE课程展现了英国哲学教育的特色。教师通过"女生更喜欢粉色吗"等贴近生活的问题,采用站位选择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新移民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刻板印象,这种课堂体验对他们具有特别的反思价值。
教育现实的挑战
尽管研究表明,持续的哲学教育能使小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显著提升,但英国公立学校面临着师资短缺、资金紧张等现实问题。许多学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遑论开展额外的哲学课程。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工作负担过重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教育创新。
私立学校的探索
与公立学校形成对比的是,部分私立学校正在系统性地引入哲学教育。如伦敦富勒姆预备小学从三岁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每周安排专门的哲学讨论课。这种教育实践获得了官方认可。
未来教育的启示
英国教育部的课程评估报告指出,在数字时代,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已成为必备技能。哲学教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应对信息过载和AI挑战的重要工具。这种认识正在推动英国教育体系的变革,也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思考能力。英国的经验表明,将哲学思维融入基础教育,能帮助学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