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求职内卷加剧的当下,如何从吉大本科学历跨越到港大硕士,最终在秋招中斩获国企投资管理部、四大 AMC 总部等五份优质 offer?这位学姐的复盘经历,或许能为正在求职路上迷茫的你点亮一盏明灯。
一、背景拆解:非top院校的突围路径
毕业于吉林大学商学院,硕士就读于香港大学商学院的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清北复交" 选手。但通过精心规划的实习轨迹 —— 从券商行研到投行项目,再到国企战略部 —— 构建了横跨资本市场与产业端的复合背景。秋招季她采取 "行业全覆盖" 策略,投递范围涵盖银行总行、国企总部、券商研究所等核心岗位,最终在与人大、北大等竞争者的同台竞技中突出重围。
关键启示:非top院校学生需用 "差异化实习组合" 打破刻板印象。她的经历证明:一段 3 个月的头部券商行研实习,比多段水实习更能打动 HR。
二、战术手册:从投递到面试的全流程攻略
(一)精准投递的黄金法则
她创建的 "三维筛选模型" 值得借鉴:行业维度聚焦 "金融 + 科技" 融合领域,岗位维度避开纯销售岗,地域维度锁定北上深核心金融圈。为不同岗位定制的 3 版简历,在投行岗突出财务建模经历,在国企岗强化政策研究能力,这种 "靶向投递" 让她的简历过筛率提升 60%。
实操工具:自制 Excel 跟踪表,实时记录 200 + 投递岗位的进度,避免陷入 "投过什么都记不清" 的混乱。
(二)笔试面试的破局之道
- 行测突围:刷完《银行一本通》高频题后,她发现金融国企笔试中 "资料分析 + 逻辑推理" 占比超 70%,针对性训练让她在某国有银行笔试中冲进前 5%。
- 群面秘籍:通过 15 次模拟群面总结出 "角色选择公式"—— 当组员强则抢 "时间管理者",组员弱则争 "总结者"。在某券商群面中,她用 "3 分钟框架法"(问题拆解 + 共识引导 + 结论提炼)主导讨论,成功拿下只有的一个晋级名额。
- 单面心法:被问及 "三张表关系" 这类基础问题时,她结合投行实习中 "现金流量表造假识别" 案例展开,将标准答案转化为 "故事化表达",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三、避坑指南:那些用钱买的教训
(一)宝洁面试的 "挖坑现场"
首次面试宝洁时,她因讲述一段浅尝辄止的 "用户调研" 经历,被追问数据来源时卡壳。复盘发现:面试素材需满足 "STAR 法则 + 专业深度",后来改用 "某国企债券定价模型搭建" 案例,在后续面试中屡试不爽。
(二)国资 PE 的反转剧情
二面时因时间紧张,投资经理临时取消专题汇报,改问行为问题。她自认回答欠佳,甚至放弃反问环节,却意外进入三面。后来得知:面试官更看重实习经历与岗位的匹配度,而非临场汇报表现。这印证了 "面试玄学" 背后的规律 ——80% 的岗位更关注 "你做过什么" 而非 "你说了什么"。
四、时间哲学:从焦虑到从容的心态管理
她的 offer 直到 12 月下旬才落定,看着同学 11 月就收 offer 时也曾失眠。但通过 "面试录像复盘法"(每次面试后回看录像纠正口头禅),配合 "焦虑转化清单"(将焦虑情绪转化为具体改进事项),最终在春招前集齐五份 offer。
暑期实习的战略价值:她强调想去券商的同学必须抓住暑期实习,某头部券商秋招名额中 70% 来自暑期留用。而对于国企方向,暑期实习是低成本试错的绝佳机会,她正是通过暑期实习确认了对投资管理的兴趣。
五、写给后来者的肺腑之言
面试本质是场 "概率游戏",当她在某 AMC 终面被问及 "如何看待经济周期" 时,结合吉大本科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与港大硕士的量化分析模型,给出了 "周期嵌套 + 动态对冲" 的独特视角 —— 这种跨学历背景的融合思维,或许正是她战胜清北竞争者的关键。
正如她在复盘结尾所说:"秋招不是比谁背景更强,而是比谁能把一手牌打好。" 当你还在为学历焦虑时,不如像她一样创建 "优势清单",把每次面试都当作优化算法的训练样本 —— 毕竟在尘埃落定前,每个认真准备的人都有机会成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