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刚结束,所有家庭都站在了一条看似熟悉却又未知的分岔路口——是继续奔赴高考,选择一条被无数人验证过的路径?还是调转方向,踏上国际课程、多国联申的另一条跑道?
对于北京的家庭来说,公立国际部这个特殊存在,成了“留学不放弃体系内根基”的平衡点。
但此刻下决定的人,心里都在问自己一句话:
“如果现在换方向,会不会太晚?”
中考后动了“换跑道”念头的你,会后悔吗?
我们见过很多“后悔来得及”的故事,也见过“犹豫错失机会”的遗憾。
小李一直是典型的“普高型”学生:刷题、补习、冲分数,只为在中考中杀出一条血路。她成绩不差,但也不够拔尖。中考结束那天,她和父母站在人海中,看着同学们焦急对比分数线、分析高考走向——他们突然意识到,这样的竞争将延续三年。冷静下来一想:以小李的性格与长项,如果能在一个更强调综合素质和个性表达的体系里成长,未来也许会走得更远。他们迅速做了功课,查资料、跑学校,最终借助我们平台“跑校季”的云陪跑项目,小李顺利被北京某一梯队公立国际部录取。这也成为她人生重要的“转轨点”。从此,语言考试、学科预学、背景活动成为她的暑假关键词。一切都赶得及——只是必须赶快开始。
小张和父母早早了解过国际教育,参加了多个国际部开放日,也咨询过我们的择校规划团队。但就在临近中考时,小张说出了她的理想专业:临床医学。这让家长不得不重新评估——美国本科阶段并不开设医学专业,国际学生申请医学院更是难上加难。相比之下,国内“本博连读”体系反而更直接、更稳定。于是他们果断放弃国际路线,选择继续在普高深耕,计划本科读医,研究生阶段再做国际规划。
这两个家庭没有谁对谁错,而是他们都在关键节点清醒做了选择。
这就是中考后真正的“纠结”:你不只是选一所学校,更是在决定未来的成长轨道。
“中考后还能转国际路线吗?”
答案是:可以。但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窗口。
中考后,北京公立高中国际部的录取节奏非常紧凑,一旦犹豫,很容易错过。需要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节点,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节点一:6月25日
6月25日中考结束,立即交表“锁定意向”。 中考当天起,各大公立国际部就会做两件事:
收表:已通过加试、愿意就读的学生,要尽快去目标学校提交中考准考证和体检表,锁定入学意向;
加试开启:为分数合适但尚未确定的学生启动“中考后常规加试”,为填补剩余名额做准备。
小提醒:
这时交表,并不等于录取,而是告诉学校:“我想来了,请给我留个名额。” 比如小王同学在6月25日决定不交表给A校,而是选择去B校参加加试。最终,他如愿进入B校就读。
节点二:7月9日
7月9日出分当天,精准匹配目标校。 这一天是整个升学节奏中最“热血”的时刻——
各校会同步公布国际部最低分数线,学生查分后可以立即前往目标校现场参加加试。
像小王同学,就提前查好各区往年分数线(用“24年公立国际部大表”),结合自己一模、二模区排模拟,首要时间锁定目标学校。
7月9日一早,他就在心仪的C校门口排队,出分即进场考试,现场表现优异,顺利通过加试。
节点三:7月13日
7月13日志愿填报,系统落档、最终确认。这是所有京籍学生做出最终选择的那一刻。
志愿填报系统中,只能选择那些你已通过面试的国际部。换句话说:面试过了,才能看到学校选项;选了学校,才会正式被录取。
以小王为例,他最终面试通过了A、B、C三所国际部。在志愿填报系统中,他选择了C校国际部作为一志愿,并同步保留了普高和其他项目的后备志愿。
特别注意:
志愿填报一旦完成,系统录取结果具有强制效力,后悔也得走流程撤回。所以请在这之前完成所有纠结与比较。
关于换校、走普高、非京籍等“后悔操作”的说明:
经常有人问:
已经交表还能换学校吗?可以,但要和原学校打招呼;
面试都过了临时想走普高?志愿填报前操作;
非城四区怎么进热门学校?无名额的话需按非京籍走流程;
指标到校/贯通项目在读想换国际部?学籍调动存在硬限制,需个案沟通。
以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两个答案:
1. 志愿填报系统中没有名额的,一律按非京籍处理。包括外区,私转公,其他项目无法调动学籍等。
2. 京籍的所有招生动作以最终的志愿填报系统为准,无论之前什么情况,一旦系统中填报的学校录取了,要调档,以系统中动作为准,相应的请证件要回并提交给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