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罗素集团成员伯明翰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宣布与国内知名海归求职平台JOBS海归达成合作,针对中国留学生推出定制化回国就业服务。这一举措直击留学生“国内外求职信息差”“人脉资源短缺”等核心难题,标志着英国高校开始系统性优化国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协议,JOBS海归将提供:
-
精准就业指导:线上解析国内行业趋势、简历优化及面试技巧;
-
雇主资源直通:优先对接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质企业;
-
校友网络激活:通过线下活动链接校友与企业,拓宽职业机会。
伯明翰大学校长Adam Tickell强调:“国际学生是校园多元化的核心,我们有必要为其职业发展铺路。”格拉斯哥大学校长Anton Muscatelli则指出,该计划填补了“从课堂到职场”的关键支持空白。
中国留学生的困境与转机
这一合作的背景耐人寻味。2024年HEPI与Uoffer Global的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学生占英国国际生总数的22%,但仅10%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许多学生抱怨,高校的职业服务“形同虚设”,自己更像“学费提款机”而非被培养的对象。
痛点背后是多重矛盾的交织:
-
文化适配障碍:国内招聘流程(如秋招、笔试题型)与海外差异显著;
-
资源错配:英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多面向本土市场,对中国政策、行业认知不足;
-
竞争加剧:海归人数逐年增长,但部分留学生对国内职场准备不足。
此次合作试图打破这一僵局。通过本土平台介入,学生能更快获取“接地气”的求职策略,而高校则借力第三方专业资源,提升服务效率。
启示:留学生如何借势突围?
对于计划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这一项目提供了新机遇,但个人仍需主动规划:
-
提前布局:在校期间即参与平台活动,积累行业认知与人脉;
-
双向适配:利用英国学术资源强化专业能力,同时通过JOBS海归了解国内雇主偏好;
-
善用校友圈:格拉斯哥与伯明翰在华校友网络庞大,可成为内推的重要渠道。
结语
英国高校此举既是应对“留学吸引力下滑”的未雨绸缪,也是对教育责任的重新审视。当学术优势与就业支持形成闭环,留学价值才能真正落地。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选择具有就业保障体系的院校,或许将成为未来择校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