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江陵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会迎来一场持续20余天的狂欢。与中国端午节纪念屈原不同,韩国端午祭的核心是——祭祀山神与大关岭城隍。
历史渊源:
韩国端午祭(강릉단오제,江陵端午祭)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核心并非纪念屈原,而是结合了巫俗信仰、儒家礼制和农事庆典的独特文化现象。
1. 新罗时代:农耕祈愿的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新罗时期(公元7世纪),是祈求丰收、驱除灾厄的民间祭祀活动。
-
结合五月"恶月"观念(农历五月天气湿热,易生疫病),形成菖蒲洗头、悬挂艾草等驱邪习俗。
2. 高丽王朝:融入道教与佛教元素
-
高丽时期受道教影响,增加了山神祭祀,并发展出"城隍祭"。
-
佛教寺庙也开始参与,形成"端午法会",祈求国泰民安。
3. 朝鲜时代:儒家礼制规范化
-
朝鲜王朝将端午祭纳入官方礼仪体系,强调"敬天祭祖"的儒家思想。
-
江陵地区因地理封闭,保留了更原始的巫俗仪式,形成独特的地方传统。
4. 近现代:从濒危到世界非遗
-
20世纪初受日本殖民压制,一度衰落。
-
1967年被韩国政府列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13号"。
-
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中韩"端午申遗"讨论。
核心差异 vs 中国端午节
-
不纪念屈原,以祭祀山神、城隍为主。
-
持续时间长(20余天 vs 中国1天)。
-
巫俗仪式(萨满跳神)占主导,而非龙舟竞渡。
如今,江陵端午祭已成为融合古老信仰与现代旅游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参与这场"人神共欢"的盛夏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