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共同发布的《科学大都会》报告显示,赴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23883人增长到2021年的43827人,整体趋势稳步增长。
即便如此,很多家长和同学对于德国留学还是有一大堆的疑问。
今天我们整理了几大误区给到大家,希望帮助大家对德国留学有较多的了解和认知。
首先要说的是,德国并没有“大专”类型的高等院校,FH是德国教育的院校类型之一。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fachhochschule)和综合性大学(Uni-universität)和工业大学(TU-Technische Universität)的区别在于:
FH是相对于Uni和TU较注重实践操作,以技术为导向的,容易找到工作,目的是培养技术性的人才。FH类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较少,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有些专业只有FH有,例如护理学、汽车制造等等专业。
FH类的大学像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普福尔茨海姆应用技术大学等。想早点毕业找工作的,准备在德国工作的,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考虑下FH类的大学。
众所周知,德国的官方语言为德语,在德国各个高等院校中,遍布着近18,000个德语授课的专业,与此同时,德国也开设了1600个左右英语授课的专业供大家选择。对于有多国联申打算的申请人,或者决定留学德国较晚已经来不及学习德语的同学来说,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选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除商学院外,德国本科专业开设了英语授课的专业较少,只有20个左右;第二,硕士阶段英语授课的专业多分布于经济类、自然科学类、计算机、电子类等,机械、车辆等传统专业开设了国际课程的高校较少,大家在选择授课语言时务必要提前确认自己要申请的专业是否可以有英语授课,避免错过学习德语的时间。
德国九所理工大学联盟以及15所大学联盟是备受“留德华”瞩目的两大集群,也在每个申请季中较受欢迎。很多双非院校的同学会认为以自己的院校背景申请U24基本无望,但其实不然。
根据新东方自有数据统计显示,每一年被U24高校录取的211院校和双非院校的学生比例基本持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德国高校录取指标较为多元,由学分匹配度、平均成绩、语言成绩、实习/科研经历等组成,而并不单单看重申请者的院校背景。
所以留学德国早规划,早准备,规划学分匹配度、保持不错的平均成绩、考出德语或英语成绩、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科研活动,任何人都是有机会得到U24等院校offer的。
在学分匹配度的要求下,申请研究生阶段是不是就不能转专业了呢?
当然不是。如果你对本科所学专业不太满意,想要在研究生阶段转商科专业、寻求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的话,德国商学院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德国大多数商学院都提供几个月、半年至一年的硕士预科桥梁课程,方便申请者适应硕士阶段学习。
比如MBS商学院、ISM多特蒙德国际管理学院、EBS慕尼黑商学院、CBS科隆商学院等。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便可以选择与商科相关的专业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如管理学、金融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学、战略管理与咨询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