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不明真相的同学纷纷表示插画作品集制作起来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在留学经验上的缺失,另一方面,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匮乏也给同学们的作品带来了很大的局限。今天就详细的和大家解读插画背后的终极秘籍!
一本吸引人的插画作品集应该具备哪些优秀的因素
很多人都会误认为,插画设计对于技法的要求高于创造力,于是狠抓基本功,殊不知对于插画设计师而言,成就一部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对故事整体良好的把控能力也是作品诞生背后必不可少的因素。
风格是作品集的定海神针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幅画,我们能够立马认出是某位画家的画作。究其根本,不一定是我们曾经看过原画,而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画家会在每一个细节,包括笔法、色彩、整体风格上都很巧妙地烙上自己与众不同的印记,以至于看到的人马上就能和画家本人联系到一起。
以伟大的幻想史诗巨作《指环王》的前传《霍比特人》为例,经过不同的插画家之手,最终的呈现却是迥然不同的。
身兼作家和插画家双重身份的原作者托尔金,就为《霍比特人》创作了自己独特的版本。下图为1936年,他向出版商递交的《霍比特人》手稿,错落有致的线条彰显了这位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据说,其中还借用了他的儿子迈克创作的短篇故事《罗佛兰登》。▼
1962年,芬兰艺术家托芙·扬松完成了《霍比特人》瑞典版的插图创作。当时正处在艺术生涯巅峰的扬松,把自己充满忧伤却又古灵精怪的笔触带入托尔金的经典著作中。▼
图为1965年,坂本龙一创作的日本版《霍比特人》插画,也被称为最受欢迎的版本之一。经历几次重印,现已绝版。在坂本的精湛制作中,以细腻闻名的线条及炉火纯青的画功都一览无余。▼
前苏联艺术家米哈伊尔·波罗姆林斯基于1976年创作的这个版本是最具特色的,作者艺术硕士毕业后不久就幸运地接手了托尔金经典的插图工作,相比于前几个版本,也更善于运用整块的颜色进行表现。▼
1979年,捷克平面设计师及插画家吉日·萨拉蒙受托来为捷克版画插图,这两位艺术家把自己在故事视觉感和绘画艺术兼收并蓄的背景带入插画中,堪称罕见的瑰宝。▼
看到这,想来大家也明白了这个抽象的“风格”的含义了,无论是线条运用,还是色彩填充,都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关键。插画师们通过自己别出心裁的再创造,施援助的风采焕然一新,给观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在创作的时候,也该在不断精进技法的同时,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
比起媒介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
莫急!属于自己的画风当然不是看看名家的作品就能搞定的,这是需要在日积月累的时间中磨练养成。在美国著名艺术院校RISD的插画系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Illustration is defined by purpose or intention rather than medium or application. ”也就是说比起深究使用怎样的媒介进行创作,插画更关乎你是否有故事可讲。好的插画往往有一个好的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创作吸引人的插画作品首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大开脑洞去创造故事。
在上述的几个作品里,我们除了可以洞见作者在颜色上的喜好及线条运用上的用心外,更能够通过作者在插画“故事”上的表达(插画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深入地了解插画的走向。事实上,插画可以唤起童心,引发好奇心,而丝丝关联且不断推进的情节设置,也体现出了插画师的巧思,所以值得每个创作者花些心思去探寻和研究。
· 附上一些简单的插画技巧
①构思自己想要描述的故事情节、故事场景、人物形象;
②在sketchbook上绘制最初的草稿图,可以是单独的人物形象、故事场景;
③在确认了场景和人物形象之后可以进入到绘本草稿阶段,在草稿中对情节和人物形象做出具体的调整;
④在草稿确定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色彩搭配尝试;
⑤在确定了场景、情节和色彩搭配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最终作品的创作了。(美研部 王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