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留学的花费是多少?
1.1 我给出的建议:
留学英国的财务预算对不同地区、专业、生活背景的学生差别很大。我按照常规标准给大家一些建议:
(常规标准:足额交学费;住在学校的宿舍;忙的时候吃食堂;闲的时候自己做;周末和朋友吃中低等消费的餐厅;坐公交、基本不坐出租、不买车;短假期英伦三岛短途穷游3-5次;长假期欧洲大陆穷游1次;春节不回家;不接待父母和亲友团)
以下为预算:(单位:人民币;以2017-18年为标准)
1、25万—28万。非伦敦地区、非商学院、无大量实验室项目和特殊设备器材的专业。
2、26万—30万。非伦敦地区、商学院,或有大量实验室项目和特殊设备器材的专业。
3、30万—35万。伦敦地区、非商学院、无大量实验室项目和特殊设备器材的专业。
4、35万—40万。伦敦地区、商学院、或有大量实验室项目和特殊设备器材的专业。
1.2 英国政府给留学生的建议:
上述预算是我们根据绝大部分人实际消费情况大致做出的。此外,英国内政部给留学生发布过生活费的指导预算:(仅包含食宿费用)
伦敦地区:1265英镑/月
非伦敦地区:1015英镑/月
原文链接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623341/T4_Migrant_Guidance_29_June_2017.pdf
2 .如何办理英国研究生申请?
以下三种形式基本上囊括了本科申请研究生留学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2.1 学校合作项目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和英国高校开展了本科申请硕士的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国内大学A和国外大学B签订一份《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约定:A的本科毕业生如果达到一定条件就可以直接申请B大学的硕士。通常来说,为了体现合作诚意,B大学会适当降低录取门槛(有些甚至只要取得A的学位证即可),个别合作项目还会给予A大学学生一定学费优惠。
2.11 优点:学校合作项目被拒的风险几乎为0,并且流程简单,如果有学费折扣的话会比较划算。
2.12 缺点:绝大部分与中国高校合作的英国学校都很一般,综排比较低,有些学校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尤其是国内双非学校的合作院校很可能综排50名开外,有些甚至70名之后。即使是国内重点大学,对应的合作学校也只是差强人意。比如复旦大学在中国算是毕竟好的学校了,但对应的英国院校只是伯明瀚大学。
2.13 建议:学校合作项目适合那些愿意留学但是成绩一般,通常不太在意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排名,并且怕繁琐嫌麻烦的学生。如果希望申请到比本科更好的学校,我不建议通过学校合作项目申请硕士。
2.2 DIY申请
根据我的经验,近年来DIY的学生在申请者的总量中大约占10%左右。这部分学生主要有如下特点:
A 自我意识比较强。这部分学生认为中介机构为其制定的留学规划未必比自己定的好,因为其他人不可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不希望PS和CV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向学校展示更加准确的自我定位。
B 英语能力出色。在DIY申请学校的过程中,择校、选专业、文书、网申、签证、预定宿舍这些流程完全不存在语言障碍,尤其是在选校和选专业的过程中可以从海量的英文网络信息中筛选出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雅思写作单项7.5+,相信自己的文书要比中介更加专业。
C 戒备心强。对所有中介机构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中介服务是个“零和游戏”。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自己的信息透露给商业机构。
2.21 优点:通过DIY的过程加深了自我认知;提高了英语能力;通过海量信息筛选获取了很多留学相关的周边知识;省去了一笔1-2万的中介费;降低了遇到差中介耽误前程的可能性。
2.22 缺点:由于缺少经验和案例积累,DIY选择的学校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冲刺学校被拒;二是保底学校太差,申到了又不想去读。
2.23 建议:最好找一个本校、本专业,并且拿到了心仪学校录取的师兄师姐,恰好成绩以及择业意愿和你相似,那么可以参考他们的选校方案。实在无法选定学校的情况下,建议就多申请一些,英国90%的院校都不收取申请审理的费用,同时研究生的申请也不像本科申请一样有所数限制(注:英国本科通过UCAS系统申请,每个ID只能申请五所院校)。在DIY的过程中,一定、一定、一定也要多请教师兄师姐,也要多在网上关注院校的更新信息(比如有些学校的专业去年有,今年就停办了),同时申请过程中也要小心谨慎,避免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申请失败,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2.3 通过留学中介申请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公布的留学数据:截止2016年6月底,在英国就读的中国学生有12万人。其中新增人数为7万人,较上年增加了9%。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留学中介递交申请的。在留学行业里,英国留学是产业化比较成熟的领域,高、中、低端中介都有自己的运营模式。以授课型的硕士(Taught Programme)申请为例,“基础型”中介一般收费3000-5000元,有的甚至全程免费,仅通过院校代理费盈利。常规中介的收费在8000-15000元左右,申请3-5所学校这也是行业的主流。高端申请的收费基本在15000-25000元,取决于是否申请、以及申请多少所G5(牛、剑、LSE、IC、UCL)、圣安、华威、KCL等院校。相对于美国硕士50000起步的中介费,英国的费用比较亲民,但还是高于澳洲、欧洲大陆等地区。
2.31 优点:(A)英国留学的业务流程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中介都可以完成。只是申请“好学校”的能力有所差别。(B)英国有竞争力的学校大约30多所,综排50名之后的门槛比较低(注意:艺术、医学、商学等特殊学校除外),所以即使找到一个不太专业的中介,被全拒的风险也不大。(C)转嫁了繁琐的申请工作给中介,比如学校信息的搜集、网申的填写、语言课的申请、宿舍的安排等等。(D)中介费低。
2.32 缺点:(A)同样因为业务流程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流水线作业的问题比较普遍,机构把流程细化到5人负责,签约1人、选校1人、文书1人、网申1人、签证1人。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申请材料无法避免千篇一律。(B)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只负责申请流程的一部分,责任主体叠加,结果就是出了问题谁都有责任但谁也不负责。(C)尤其是对于冲刺好学校的学生来说,英国中介普遍的流程作业很难在申请中突出学生的个人优势,反而降低被录取的机会。
2.33 建议:(A)北京是全国留学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但宣传的理念大同小异,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很难选择。最好的办法是找学长学姐和身边出国的朋友推荐。此处划重点:不是找那家留学中介,也不是找当年的销售,而是找具体负责他这个案子的顾问老师。留学顾问最重要的素质不是口才,而是经验和责任心。(B) 记住中介顾问只是你在申请过程中的搭档,不要当甩手掌柜,从签约起自己要全程参与到申请过程中去,有问题就和顾问及时沟通,避免疏漏,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3. 如何选择专业?
我应该学什么专业?这是学生最常问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遵照两个原则:第一原则是兴趣,第二原则是就业。
3.1 兴趣:由于高考太残酷,因此中国学生填报志愿时考虑和权衡的因素比较多,最终往往都是以稳为主,选一个心仪的大学,专业差不多即可,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出国读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换专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起来轻松,趣味性也更强。将来从事的工作也可能更贴近自己的兴趣。
3.2 就业: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非常明确的兴趣爱好,他们更关注未来的就业和薪酬。观察近5年的就业市场,高工资且前景广阔的行业基本集中于互联网、金融、教育、大数据、AI这些领域。这些同学可以有意识的选择这几个领域的专业。比如:Business Analytics,Finance,Computer Science, Data Science. 这些专业在英国的主流大学中都有开设。
3.2 建议:我经常会在咨询中给学生传达的一个理念是“延续性”。无论是从专业学习还是职业发展来看,延续性是积累竞争力的最佳方式,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本科专业。
4. 如何选择学校?
不考虑自身背景和申请难度,单纯从学校方面来看,我会建议参考三个指标:
一是该学校在拟申请专业中的实力;
二是学校知名度;
三是学校所在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学生学金融领域的专业,同时拿到了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杜伦大学三所学校的录取,该如何选择?这三所学校在金融专业的学术实力差距很小,都是非常优秀的大学。但学习金融必须考虑实习机会,伦敦作为世界金融城,实习机会和实习机构的知名度肯定远高于远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和英格兰北部小镇杜伦。但是如果你的专业是英国文学,那么杜伦、约克、巴斯这些传统小镇很可能更适合你。
5. 大学排名有多大价值?
排名是个重要的参考,但仅仅是个参考。
5.1 首先要给迷信《泰晤士报》排名的同学泼个冷水。很多学生对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名》有迷之崇拜,事实上,与《卫报》、《每日电讯》、《金融时报》相比,《泰晤士报》并不是一份非常严肃的媒体,在英国本土没有上述三份影响力大。这份报纸之所以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主要得益于错误的翻译。该报纸的英文名是 Times,通常应该翻译成《时报》。“泰晤士”这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是 Thames,也就是伦敦那条著名的河。可以这么理解:Times 这份报纸和“泰晤士”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只是意外镶了“泰晤士”的金。如果按照正确的翻译:《时报大学排名》,是不是气势上就没那么足了?把 Times 误译成“泰晤士”几乎是近代以来翻译界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比“纽约时代广场”、“常凯申将军”错的还离谱,只是久而久之,大学习惯了错误,也就没人愿意纠正了。
5.2 其次,横向观察,各个报纸大学排名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中,“学生满意度”一项占比最高,达到15%。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比较看重学术,尤其是研究能力。学术引用、研究成果这两项合计权重接近70%。但是这份英国人自己排的世界大学排名把英国学校抬得过高,比如牛津、剑桥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帝国理工比耶鲁高4位;UCL超过了杜克、伯克利、康奈尔,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是有一定差距的。
5.3 第三,纵向来看,同一份报纸不同年度排名的标准也不一致。以《卫报大学排名》为例,与2015年相比,2016年排名中“学生人均学术经费”占比权重从15%下降到10%,而“就业、师生比”等项目增加了5%。编辑们之所以下调该项比重,是因为“就业、师生比”数据的浮动性太大,而且很难推定。另外《卫报》,2016年“附加分数”项目的计算方式也与此前发生了较大改变。
5.4 结论,在选择学校时不可能不参考大学排名,但也不能被大学排名束缚。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18年的《泰晤士报》英国大学排名重磅出炉了。在这份刷爆我的朋友圈排名中,拉夫堡大学以超高的“学生满意度”评分一举跃升至第7位,不仅超过了我的母校华威,也超过了LSE。我真心的替拉夫堡大学的同学们高兴,毕竟行田留学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入读拉夫堡,但我同时也为《泰晤士》混乱的评分标准和项目权重感到担忧,这样下去,未来的公信力也许会逐渐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