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北上广国际学校择校指南。
首先,大家理解的国际教育是什么?
潜意识常见误区:孩子在国际学校上学,有外教,有一定的英文环境,教材也是国外引进的,就是国际教育。
其实
国际教育不等于学好英语
国际教育不等于西方教育
中国也是国际教育的一员
1. 知识储备
国内的知识储备做的相当好了,国内教育更多倾向传授,国外的教育更多是引导和互动,传授方法和方法论,实际上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是自己领悟的,尽管老师看起来书本知识讲的少,同样也达到了国际教育标准。
2. 社交能力
提倡学生学习多门语言。无论是哪一种语言,注重语言的应用。辩论和表达,沟通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机构和家长重视模拟联合国和辩论活动的原因。
3. 弹性&韧性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孩子的逆情商,抗压能力。遇到挫折时,没有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时,孩子如何调整自己,如何让心智得到成长?学生在接触自己不擅长的事物时,如何表现出弹性和韧性,不放弃的毅力?这是国际教育非常核心的要素,甚至超过了知识储备。
现在正在读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们,将来大学毕业从事的工作或进入的行业,很有可能是目前社会上完全没有出现的也无法预估的。当今的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非常快速,孩子的未来不可限量,潜力无穷。因此,国际教育并不是给孩子画一个条条框框,并不是说学好计算机这门课就能当一个好的程序员,也并不是学好法律以后就能当一个好律师。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和韧性的培养才是非常重要的。
4.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在整体国际教育成果中占比超过一半。不论是国际学校还是海外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那一刻,不以拿到了多少荣誉证书和考级证书为豪,而是他更了解自己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比如:学生英语过了8级,或者钢琴考了10级,计算机学了各种编程,并不能代表他就是一个国际核心人才。
国际型的人才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知,他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活泼的还是冷静的,专注的还是有领导力的。这些定义不是老师,家人赋予他的,而是在接受国际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自己,认识自己而形成的,这个过程在整个国际教育中是贯穿始终的。从小学开始,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国际教育的老师就会培养小朋友的自我认知能力。这种能力可能说起来很容易,大家不妨尝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真正想做什么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以上就是国际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
国际学校排名
2020胡润百学国际学校Top100榜单解读
Top50 北上广深占比90%,北京(21所),上海(16所),广州深圳(8所),苏杭地区有四所上榜
合理解读榜单
是不是我们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榜单排名来选呢?
不一定!
我们选取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维度:课程体系,师生比例,毕业生走向,在这些优质的学生放在一起来比较,大家会看到,这些学校的差距其实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不能说排名 第一的学校就一定比排在后面的学校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我们看到毕业生走向这个维度,每个学校都有偏好的大学录取方向。如果大家对美国本科或英国本科比较了解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比如这两年某一所大学都录取了来自同一所国际高中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会对这所高中有更多的偏爱,这也是大学录取的传统之一。
所以并不是说哪一所国际高中的毕业生走向好就一定适合,而是要看我们未来具体最想去哪一所大学。比如藤校,具体是哪一所,是普林斯顿大学还是康奈尔大学,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地研究这所学校,而不仅仅看排名而决定。另外,我们都知道国际高中的外教比例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例如上海世外这所学校,外教比例超过了50%。
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教学还是以中教为主。为什么这么说呢?上海世外IB课程全球统考平均分在上海地区排第一。正因为这样的双语教学模式,让中国老师更懂得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体系,适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呢?是不是符合家长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初衷呢?孩子在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后,是不是就是他想追求的国际教育呢?每个家庭的答案都不一样,所以择校是一个非常看细节的过程,并不是笼统地了解课程,学费,排名之后就能做决定的,更需要有一个择校老师来帮助学生家长们选择规划。
美本留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