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国教育文化的家长应该知道,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推崇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兼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 这也贯彻到美国本科招生的综合评价机制里,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申请人需要同时针对自身的个人情况做好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硬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因素:GPA(在校平均成绩)、托福(或雅思)、SAT(或ACT),这些因素的共同点在于可以量化,有具体的评估手段,且有极值,相对比较客观。很多美国的高校会利用硬件因素的这个特点,在招生审核阶段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筛走硬件表现欠佳的申请人。这就提示我们,需要扎实准备硬件条件。所以,高一新生,从一开始,就需要为了良好的GPA而努力(初三因为涉及到中考,一般都会有比较不错的成绩表现),目标是最终高二结束的时候,能够拿到一份GPA在85以上的成绩单,90+为佳。GPA非常非常重要,是三个硬件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请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接下来谈谈标化考试的安排。以托福+SAT组合为例,优先建议大家准备托福,再冲击SAT。托福解决的是学生语言工具掌握的情况,是基础,建议不晚于高一结束之前,考出理想成绩。可以以目标100(满分120)来做准备。单项上,以不低于25为佳。托福成绩有效期两年,等到高三上学期做申请的时候,依然有效,更关键的是,尽早考出托福成绩,有利于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提升申请人的软实力,所以谓之“基础”,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福备考周期建议不超过3个月(就是每隔大约3个月,进行一次考试),考试次数建议不超过3次,一定珍惜时间,高效备考。一个备考时间样例是:9月份开始进行备考复习,第一次考试时间安排在11月份,第二次安排在次年2月份(中间可以穿插一次寒假的托福集训),第三次(如有)则安排在5月份,正好在高一结束之前,拿下托福。托福90分是学习SAT最低门槛,所以托福考试拿到90分之后再进行SAT即可。SAT一年只能考六回,1、5、6、10、11、12月。一般来说,SAT能两战不三战,能三战不四战,因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SAT的历史成绩。理想状态是,6月、10月分别达到二战SAT1400+、三战1500+目标,那么首战就定在半年前,1月底或12月初。SAT2比AP简单一些,建议把SAT2放在高二上学期10月或11月来完成,拿到三个800满分。每年五月份必须考AP,考三到四门,每门最好都能拿五分,最低不要低过四分。三分及以下就不要送分了。
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提升申请人的软实力,以及如何进行相关的时间安排。
相对于硬件可以容易量化的特点,软实力显得飘忽不定,似乎无法落地,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吗?其实也不是。所谓软实力,展现的是申请人的综合素质,比如申请人的思想深度、精神意志、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等,这些可贵的品质,都构成了申请人的软实力。申请人要做的,就是巧妙的利用这些软实力(通过申请文书、面试,等)让自己个性鲜明,给大学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大家也一定发现了,上述提及的软实力,真的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够get到的,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去逐步获取。设计或参与有价值的课外活动,是获取软实力的好途径,但是不要带有过多的功利意识,要让这些活动成为你自然成长的一部分,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在考虑申请人要参加的课外活动时,需要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的持续性基本原则。举例来说,作为高一的新生,参加学校俱乐部、体育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参与者,就可以的。这些课外活动,在高一阶段,体验为主,重在思考总结,收获成长。课外活动不要注重数量,而要注重质量。积极参与其中,持续参与,远比同时参与若干个课外活动,但是都是浅尝辄止有意义(注意不是有用)的多。如果你选择了一份义工作为自己的课外活动,请你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这样的课外活动,虽然看似平凡,但贵在坚持。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跟标化成绩备考以及GPA提升完全不冲突)来收获成长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进,当申请人到了高二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让课外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升级”。这种升级,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代价,这就是前文要求申请人在高二上学期和所有标化成绩分手的重要原因。怎么升级?举个例子,高一,你做了一年的义工,到了高二,你有没有可能改进这份义工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这份义工在执行过程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你是否考虑到了这份义工后继的问题(你要去海外读大学)?思考更多,并付诸行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升级”。这个阶段,你可能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让你做的事情更有价值,请尽情去做,尝试把你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燃烧吧,我的小宇宙!”
最后,当申请人过完充实的两年高中,顺利进入到高三上学期,就是提交完美申请答卷的时候。这个转瞬即逝的申请季,有傲人的硬件条件为基础,巧用软实力让你的申请文书散发个性光芒,自信的你回望过去,曾经的迷茫、无措都将化作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