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东方前途出国对30位优秀的留学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并将访谈内容整编成册,汇成图书——《对话青年·坚守的力量》。在这本书中,留学青年们直面疫情勇往直前,15岁的苏奕夫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独自远赴澳洲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语言、生活等难关,同时在战胜孤独的过程中感受到国际教育的魅力。
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苏奕夫前往澳大利亚,开始寄宿求学,在经历了语言挑战、孤独测试以及学业磨合之后,这位15岁少年的人生开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人生的方向也更加明晰。
通过留学看更大的世界
初中时参加的一场联合国模拟大会(MUN)打开了苏奕夫新世界的大门,也让他第一次产生想要出国留学的想法。从那以后,他连续多次参与不同规模的联合国模拟大会,结识了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小伙伴,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也深深吸引了他。
在国内的时候,他的专业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突出,所有的兴趣和热爱,在应试教育之下显得有些“不务正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向父母提出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得益于之前国内众多的实践尝试,留学申请非常顺利。疫情爆发前夕,苏奕夫顺利进入瓦特尔纳中学(Wantirna College),就读10年级。
多元维度的澳洲中学教育
瓦特尔纳中学是一所公立的男女混合学校,位于墨尔本东南区,靠近蒙纳士、迪肯等重点大学。跟国内的考试考核不同,这里采用出勤率和学分来进行考核,日常测验只作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
学校开设了30多门VCE课程,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在各大类的划分中,又会有很具体的类目,例如生物这一类当中又会划分有药理学、生物医学等,学生在选择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中也为未来的职业方向铺垫了基础。
学校授课采用小组讨论与面授相结合的形式,老师会在课上给一个大方向,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学习,或组建小组讨论,同时老师会给学生发放一份表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表格中还有专门的答疑解惑区,用于师生一对一交流。
苏奕夫提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很热情,尤其是国际部的老师,他们对留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态非常关注,过节的时候还会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很有归属感。
苏奕夫和他的同学们
穿越疫情的求学之路
刚到澳洲的时候,因为英文表达能力不够,周围没有能够倾诉交流的人,苏奕夫的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不过学校考虑到这一点,为留学生们设置了用来过渡的语言班。
语言班里的同学大多性格开朗,同龄人之间很快打成一片,他也逐渐放下顾虑,在表达时不再仔细思考语法和结构,而是“能听懂就可以了”。期末的时候,语言班还会设置一个测试,内容主要是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学术性和趣味性双重兼顾。
与初到澳洲时相比,苏奕夫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一是整个人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而且能够用英语自如表达;二是能够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人,在澳洲的这一年多,他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三是更加独立,因为热爱旅行,假期里他探索过周边很多景点旅途中的见闻进一步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在优美的风景中感受着点滴的美好。这些构成了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
澳洲风景
在学校里学得“终身学习”的方法
疫情爆发以来,瓦特尔纳中学的课程改为线上加线下混合授课模式,一些主要课程仍然是线下授课,部分选修课则调整到了线上,因此他有了更多时间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生物科学。老师对他的做法十分肯定,因为这与澳洲精英教育所提倡的原则一致: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尽情探索,并为之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
根据兴趣去寻找和发现知识是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学习态度,因为对CB-1受体的激活机理非常感兴趣,苏奕夫开始对这个应该是12年级甚至大学阶段的课题展开研究,生物学科的老师鼓励他继续探索,并会提供相应的指导。
澳洲的教育主导人文和自由,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学校里一步学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学校不是批量生产的工厂,而是要教给学生将来继续学习知识的方法。
基于这点,他们特别注重学生在音乐和体育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很关心学生是否有兴趣爱好。此外,澳洲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有耐心,针对学生的缺点,老师除了提出要求,还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施教,采取一些学生更能接受的教育方法。
苏奕夫和他的同学们
苏奕夫提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肿瘤学和一些核医学,这也是当前医学领域很难攻克的几大难题。尤其肿瘤学,所涉及到的常见疾病几乎都是各种癌症,这些疾病是当前人类生命的一个直接威胁,研究并战胜这类医学难题任重而道远,而小小年纪的他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努力。
2020年爆发的疫情对留学生们来说是一大考验,苏奕夫是整场疫情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小小少年要面临异国他乡的各项挑战以及无边际的孤独感,但他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社交能力交出了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