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Congratulation”出现在屏幕上时,同学觉得不可思议。
他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被杜克大学录取,反复登录邮箱确认了几次。在申请之前,同学在网上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多伦多的各个学校,因为相同的申请目标聚集在一起。
当同学向群组里的小伙伴分享录取的好消息后,恭喜之声铺天盖地。让同学深感意外的是,很多标化成绩比自己优异的朋友都被defer,而自己却录取了。为此我们采访了同学,听听他的申请感受与录取心得。
对于为何产生去美国读本科的念头,除了父母的早期的引导,同学自己也想去美国大展身手:作为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平台还是机会都更加诱人,是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想踏上的土地。因此他从7、8年级就开始接触托福与SAT。
成功上岸后的自我审视,同学认为不只是有好运气,更有内因可循。
■ 选机构就像谈恋爱,要遵从内心的选择
9年级,暑假时同学回国开始着手大学的申请,辗转几家机构后最终敲定了前途。同学的父母很开明也很信任孩子,将选择权交给同学。经过了几轮与各大中介顾问老师的多番交流后,同学感觉前途的老师给自己的定位最准确、规划也最贴近他的想法。
除此之外,每个阶段的老师都分工明确,专注度好,专业度高,能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其个人特色的挖掘上,而非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员,与其说是辅导老师更像是匹配了一个学习“管家”。建立在这两点原因上,同学最终锁定了前途。
众所周知00后所享受的资源之丰富远超任何一代人,因而他们的自主性、思想独立性、成熟度都会高于同时期的我们。比起家长替孩子拿主意,不如以孩子的切身感受为衡量标准,尊重与相信他们的选择。
■ 兴趣为专业埋下伏笔
在对专业没有深度了解之前,同学的心仪专业是经济。平时热爱阅读哲学书籍,阅读量非常可观。通过顾问老师对他的了解又发觉他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学生,这与申请难度很大的文科类知名专业——政经哲(PPE)十分匹配。
老师引导同学了解PPE专业后,同学流露出极大的兴致,他非常开心有这样一个专业可以结合他的三种兴趣,并决定顶着低录取率的压力为杜克大学的PPE专业背水一战。
■ 饱受诟病的提分法仍“着手成春”
SAT是同学一直努力提升的重点,成绩越高意味着申请到的机会越大。为此今年整个暑假都奉献给SAT培训班,早上起床就一头扎进题海直到晚上。同学说加拿大没有这样的题海战术,也没有人整合真题资源。
他们是把语法与难点统统讲一遍,而刷真题是哪里出了问题就针对性讲解与练习。这样一种从未尝试过的提分方式对他来说行之有效,通过一个假期的集中训练,成果斐然。
“有一次考试我还遇到了真题”同学说。
■ 标化短板,活动亮眼
尽管废寝忘食,SAT也只是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成绩,对于增加竞争力来说仍有一定的距离。那么SAT只有1500+的同学到底是如何得到杜克青睐的,同学思考了一下说,可能是活动帮了大忙。
杜克一向重视个人对社区的贡献,同学正是如此:他将个人设计研发的App应用于当地竞选数据的整理,筹措资金回馈社区,并鼓励青年人投身公益。同学称自己刚到加拿大时倍感孤立无援,因此同学更想帮助有相同际遇的华人渡过这段时间,增加大家的选举意识,为华人争取更多的权益与话语权。
类似的活动不胜枚举。同学谈到致胜原因,他说活动一定要早早准备,早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在什么领域深度探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去做,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只追逐数量却没有主题主线,有一个专业性的规划就等于有了申请的助推器。
■ 塑造真实的自己是申请材料的重头戏
申请材料写作着实让同学绞尽脑汁,他说申请材料不像日常写作文那样,写完一版上交就可以了。第一版写完后被申请材料老师驳回重写,同学又快马加鞭写了第二版,第二版不够完美,继续出了第三版…来来回回一个申请材料竟然写了八个版本!初版申请材料只是个人奖项的堆砌,但是奖项未必一定是你的申请亮点,毕竟厉害的人层出不穷,奖项并不能代表最真实的自己。
在申请材料老师的点拨下,随着一版一版的更新与推进,同学越来越懂得如何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从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己: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对小事的敏感捕捉与思考更容易打动招生官,因为这正融合了“真实”与“独特”。
同学也不太确定未来到杜克的生活会怎么样,不过已经有小道消息传到耳中:据说杜克的生活环境非常好,食堂相比耶鲁哈佛都要好吃很多,同学很期待吃到杜克的食堂。
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梦想冠以一个宏大的帽子,但其简单的愿望背后藏着的是充满童真的期待与对美好未来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