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留学申请季的来临,同学们都在忙碌地准备申请材料,期待着学校的好消息。
有些同学在等待中收获了满意甚至惊喜的结果,而有些同学却可能遭遇了失望。这时,许多同学会开始疑惑:我和他的条件差不多,为什么他能成功而我却被拒绝了呢?
由于申请量巨大,很多时候国外学校并不会在拒信中给出真实的理由,只是用一些诸如“竞争太激烈”之类的客套话来敷衍。因此,需要自己从经验中总结原因。
为了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今天途途带大家大家探讨一下留学申请中的几大忌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申请过程中避免犯错,提高成功率。
在留学申请中,优秀的学术成绩是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GPA 3.9、SAT 1500以上或A-Level 3A等,这样的成绩无疑为申请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许多优秀的学子被拒之门外,其问题往往出在申请文书中。文书是展示个人特质、经历和思考的重要途径,是国外大学招生官了解申请者的关键环节。有些国内的申请者习惯使用模板或抄袭他人的文书,以为这样可以掩人耳目。
但事实上,国外大学的招生官每年都会审阅大量的申请材料,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模板文书。诸如“你们学校很有名”、“只要团结,我们一定能赢”、“每个人都应该奉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等标语式的文书,只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招生官,面对这样人人都能说出的陈词滥调,难道不会失去兴趣吗?
相反,招生官希望在文书中看到的是独特而吸引人的亮点。一篇真诚、真实、观点独特、内容新颖的文书能避免被招生官“秒拒”,让他们对你的申请产生兴趣并深入了解。因此,在准备留学申请时,同学们应该注重文书的个性化和独特性,避免使用模板和抄袭他人的内容。
许多同学在申请不同大学时,常常会使用一篇通用的文书。在申请A大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书,然后简单地替换掉学校名字,继续用来申请B大学。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每个学校。
众所周知,国外一些知名院校除了看标准的学术成绩外,同样也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课外经历,它能够反应出申请者的实践能力以及一些社会品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背景。
很多同学就觉得经历越多越好可他们殊不知,对于课外活动,大学招生官看重是活动的“质”,而不是“量”。
途途认为,课外活动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它是一个加分项。
牛津大学的招生负责人说过,在申请知名院校的时候, 75%-80% 都应该体现你的学术能力优势,很多同学可能有很优秀的课外经历,但如果过分强调,就会顾此失彼,因小而失大。
申请国外的大学时,一般需要1-3封推荐信,推荐信通常是由熟悉申请人的第三者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评论,对国外大学的招生评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其在申请材料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同学们在决定邀请谁来写推荐信时,需要综合衡量一下,主要包含推荐人的自身实力以及对自己了解熟悉程度两方面。
在请求别人写推荐信时,一定要事先与推荐人保持良好密切的沟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你未来的专业方向,更熟悉你的研究领域和专业能力,推荐信才会言之有物。
在必要时,你也可以主动向其提供自己的个人作品、学术成就等相关的文件材料。
简历作为留学申请的必要材料之一,其核心作用就是展示申请者软硬实力,简历须经过周全的组织,并且应尽可能提供充分的细节供招生官了解你的情况。
很多学生把自己的经历详细写下来,这些在申请之前做就好,不必在填写申请表的时候也一一陈列,因为招生官要看的是简历,而不是长长的活动列表。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惑,欢迎大家扫描下图二维码,在线咨询专业老师。
声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