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适合我家孩子的性格。”
“同事说,孩子出国留学花费可以承受的,一年只要25万?”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国际教育可以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
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子女送出国门,希望子女能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然而,一旦将留学提上日程,开始着手准备之后,一系列“困惑”也随之而来。
孩子年龄还小,一个人在国外生活能适应吗?
当地的学习节奏能习惯吗?
和小伙伴能相处融洽吗?
会不会有负面情绪?
由于大多数出去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本来就是身心急速变化的时期,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心理稳定性也较低,尤其再遇上种种“水土不服”,和并不轻松的学业压力,产生焦虑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

摸不到彼此的手,除了不能再亲自照料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也有些跟不上孩子身边的变化.于是便开始寻求各式各样的“自我救赎”。
关注各类留学信息,去上家长课堂,甚至下载一堆英语学习的APP,试图以此了解和参与孩子的在国外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参与和帮助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关心的打开方式不对,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举个栗子:
当子女在手机另一边抱怨“我觉得最近压力有些大,很害怕自己做不好,辜负你们的希望”有些父母却说“做不好说明努力不到位,这么一句话,也许就是压垮孩子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长可以说:“加把劲,爸妈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
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排解消极情绪,走出心理困境?
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焦虑情绪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留学不只是完成申请,托福雅思、GPA、文书等等,还会有压力应对、文化适应、沟通交流等问题。
问题一时间无法全部得到解决,便会出现焦虑情绪,比如:
学业问题
可能对全新学习模式的无所适从,也可能是语言关难过,一时间无法做到与教授同学的无障碍沟通;

也有同学会因为成绩下滑进而产生厌学现象,那么如何选课,该做哪些准备?
社交圈融入问题
随着低龄化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当地学习生活对很多同学来说变得更加困难。
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他们聊的内容你跟不上,你想聊的内容他们也不知道,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圈融入难。
孩子独自背井离乡,一切都要自己去面对,没有人可以沟通商量,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日积月累,直至崩溃。
心理落差问题
把孩子送出国的那一瞬间,父母就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似乎给孩子创造的条件足够好,孩子就应该“自带光环”。
特别是家庭条件一般,举全家之力送出国之后,孩子的成绩和能力并没有像家长预期中提高,最后产生的心理落差是难以弥合的。
个人成长问题
囊括了自我认识、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等等一系列,留学生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突破了原来的舒适圈,需要重新学习和建立的。
这类问题过于庞杂,有些同学应对不来,就会出现信心和安全感的崩塌,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负面情绪就像感冒发烧,是一种心理疾病,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知。
那么看,千里之外的家长应该怎样直面孩子的焦虑,保障他们心理健康?
家长请不要“无效沟通”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培养孩子管理情绪、应对压力、获得快乐,就跟教她认字和算数一样,是需要方法引导的。
1、有效沟通
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家长要学会在沟通中了解孩子当下的诉求。
当情绪表达的需求被满足了,那些消极特质自然会向积极特质转变。
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无效”沟通并不会推进情绪的积极走向,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2、保持冷静
西方教育学者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企图压制她,或者讲道理。
孩子会通过沉默寡言或者大吵大闹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但他们能力有限,并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情绪输出渠道。
这时可以让他们先停下手里的任务,想一想,并深呼吸三次。
如果依然不行,就先放掉眼前焦虑,暂时离开,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坚定的支柱,也是最懂孩子心的人,你们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无论何时,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冷静的!

3、学会共情
留学生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加渴望被认可。
他们试图将自己装扮成大人模样,在行为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意见。
一旦被指责和批评,他们很容易自我否定,压力倍增。
这种情况下,不懂共情的亲人之间虽然心里有爱,但说出口的却常常是:你应该这样!坚强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似被压抑住了,实际上大脑和心灵都受到了情绪伤害。

如需进一步了解,欢迎在线咨询留学专家;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