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朋友谈笑风生间会聊到“拼爹”这个词。但是从那么多个社会新闻上的负面案例而看,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被直接当成反面案例,负面标签儿的时候,倒是也会觉得,是否家境越好,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是个废物?可是看看身边很多人中俊杰,却又有很多人不仅家境好,还:比他人吃苦,比他人好学,比他人能干。那么到底什么因素才是称为人生赢家的关键呢?难道家境的好坏是称为人中龙凤的唯一出路吗?看张一驰有什么观点
成为人生赢家者,乃王者也。今天咱们聊一聊如何去做一个不仅仅是会叫人巡山的大王
除了在芈月传里听各位后宫佳丽叫着“大王”“大王”的片段的话,似乎【王】这个字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太多交集。在美国生活了10年,中国人之间的不会断的话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在学校里不“抢手”,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名校毕业最后在公司做不到高管,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有时候觉着自己被歧视?我大胆的猜想:也许,【王】这个字,其实也是中国人教育思想与美国人教育思想里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同吧。
幼儿时期教育
中国人:把爱用在没有原则性的过度的夸奖
美国人:把爱用在合理范围内的夸张的鼓励
圣经,格林多前书13:11 - When I was a child, I spoke as a child, I understood as a child, I thought as a child; but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away childish things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很多人养了“熊孩子”,还引以为豪
什么意思呢?中国家长喜欢用的一个词”小大人儿”-指那些年龄还非常小却情商高到爆表的孩子。这些孩子说话办事懂中国人的那些人情事理,出口成章的全是套路。家长们喜欢夸聪明的孩子为“小大人儿”。这个就是我所指的过度的夸。这类的小聪明,连智慧都算不上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家庭里孩子所得到的耳濡目染。童心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不说,心机倒是在很小的时候被挖掘出来了。这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走路碰到桌子椅子了,家长会拍被孩子撞到的桌子椅子说:坏桌子,坏椅子,奶奶帮你打他。再比如说,亲戚过年回家,孩子在亲戚未知的前提下把亲戚的手提电脑或者手机拿出来玩儿,很多家长不会郑重的严肃的批评孩子,反而会开玩笑的把这个事情说的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哎呀,孩子不懂事。甚至会加上一句:你看这么小就能在你的手机上打字了...
他们的确情商被开发的很早,但是培养【王】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开发孩子。
自信心的最好培养方式是学会体验失败
美国的家长很有意思。首先,不会送孩子去上那些提早开发智力的补习班。其次,会夸张的鼓励孩子。美国电影里经常会看到的桥段就是孩子画了一幅在成年人眼里看起来很抽象,很一般的画,但是美国的家长总会把自己对画的爱不释手夸张的表达到淋漓尽致。这些大人在表达时候所用的语言(单词),语气,语调,甚至他们夸张的眉毛,额头上的抬头纹都是那么饱满,这些细节给孩子的内心给予一种带有震撼力的肯定!而美国家长同时会让孩子去体验的,是挫败感。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参加竞技类的比赛,尤其是团体类的竞技性比赛。众所周知,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失败是美国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的滋味。以上两类案例,给孩子早期灌输自己在做事情上的自信心,帮助拓展激情。自信心与激情可以让家长帮孩子开发出【驾驭】的能力。对,就是【王】驾驭事物的能力。你看,【驾驭】则是中国人在教育上又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了。
很多中国小朋友智商与情商的高速度开发导致心灵上的开发不健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抗压能力差。因为小的时候一路顺风顺水。然而,为【王】者,从小就明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概念。
很多中国家长依然坚信只要孩子数理化牛逼了,人生便可开挂
所以,我们的孩子,与美国的孩子比起来,在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让你的奥林匹克数学题见鬼去吧)
九年义务教育
中国人:学生被吩咐做事
美国人:学生被启发引导创造做事
这是一个再显而易见不过的话题了。虽然上一次在国内的课堂上刷脸对我来说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虽然我也知道国内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当主流媒体上还有人在报道像“衡水二中”这类院校的优秀教育事迹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吐这个槽。衡水二中办的是考试培训,而不是教育。
我们多少人给考试当过奴才?
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适应了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罚站;进老师办公室老师坐着,学生站着;日记要交给老师们批阅;等等等等。中国一直想学习美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只不过最后是然并卵。百家争鸣的盛世中国不是没有过,现在的网络平台同样给了年轻人们发声的机会,然而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搞的就是考试培训,也不给学生们在上学期间一个百家争鸣的机会。因此,【王】这个概念,在中国上学是很难可以领悟到的。当然了,有些人选择不好好学习,出去当混混。有混成样儿的,但是更多的人混到最后不是匪气过重就是痞气太浓。
我们又有多少人被启发过,想去做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
【王】是有感染力,影响力,领袖气息的人。这类人都会做的,且做的很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演讲。从古至今,凡是领袖级的人物,不但口才出众,且谈吐间气宇非凡。这些人有很多:马丁路德金,乔布斯乔帮主,到马云爸爸。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学生们,几乎接触不到【王】这个概念。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学生们,几乎接触不到【王】这个概念。
我的脑海中,九年义务教育下来,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年级主任,所有人做的演讲没有一个人不是念稿子的。甚至念稿子还是磕磕绊绊的。而中国的教育者更善于,热衷于做的事情是挑学生的’毛病“:早恋,穿没穿校服,发型的问题,女生有没有打耳洞。老师的精力用在这些地方了,学生们去哪里找【王】?这层关系更像是古装剧里面的主子与下人的关系没啥区别呀。
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过了20几年,最后为美国人打工。
虽然美国的教育系统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但是美国的教育系统说到底不是做考试培训的,人家是做教育的。至少在这个文化里: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作业是各种天马行空,且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比中国学生需要投入到作业中的要少。学生的特长会被学校得到认可,合理的去张扬个性是整个整个美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家长一直所说的中国孩子数理化比同年龄的美国孩子优秀。很多情况下确实也是属实,只不过最后那些数理化不如中国孩子的美国孩子在10年后,20年后当了这些数理化优秀的中国孩子的【王】(又名:老板,上司,大BOSS)。
竞技体育教育
中国人:属于班主任老师的体育课
美国人:再小的学校,也要有自己的球队
参加个球队,才懂得什么叫:自我的涅槃,铸就团体的辉煌。
我的美国高中规模小到不能再小,整个高中男生女生加到一起也总共不到50个人。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基督教高中里面,我们学校依然坚持秋季踢足球,冬季打篮球,春季拼棒球的光荣传统。刚刚来美国的时候,抱着上体育课的态度参加了足球队,后来参加了篮球队。美国的体育文化之所以那么浓厚,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非常大的体育产业链。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意识到体育不仅仅可以让人强身健体,更可以让人更好的做人。美国电影史上有数不清的体育电影经典桥段。而这些经典的桥段并不是捕捉运动员在某一个瞬间的英姿飒爽,而是那些关于人性的,团队的,反败为胜前的对话,煽动人心的台词。
对于高校的体育竞技来说,教练,就是一个队里的【王】。他们也许身圆体胖,他们也许老态龙钟,但是他们的气场,神态,语言,对于队里的所有队员来说,就是一根定海神针。教练带球员们打的是球,教球员们做的是人。而教练的【王】者气概,感染着他的队员们。
美国大学里体育生很少有在毕业后可以进入到职业联盟的,因为门槛太高了。但是他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工作。而且很多人工作几年后可以当上主管,甚至自己创业成功作CEO。这些人知道团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知道【王】的概念是什么,他们更知道如何对待失败。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个猴儿
反看中国,学校不鼓励竞技体育,家长不鼓励竞技体育,怕受伤,怕耽误学习。学校有个篮球场,但是不让学生打球是常有的事情。好不容易可以打球了,时间又被班主任老师霸占了。学生们也不敢出声,不敢抗议。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些老师和家长可能说了:张一驰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备战高考,没有个好的高考成绩如何申请到一类大学,没有好的大学文凭如何找到好的工作?其实如果你真的很现实的话,现在社会的现实是,技校类的学生出来比大学生好找工作(因为有一技之长),而且很多优秀的技校毕业生薪水还高。另外,网络其实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做自媒体的,做电商的,做视频的,很多做的好的并非名校毕业。朋友圈里天天马云爸爸这个的,马云爸爸那个的,你从马云爸爸成功故事中学会啥了?(文/InsightChina 张一驰)
【在线咨询美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