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秦唯嘉老师,您曾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城中学任教一年,那么对于近日热点——BBC关于5位中国老师在英国中学任教的纪录片所引发的中外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探讨,您的看法是什么?
秦唯嘉老师:国外的情况是这样,免费的基础教育一般分为十二年,1-8年级是学生释放天性的时候,6-8年级也就是初中的时候,学生开始知道学习了,到9年级课业逐渐开始加码。9—12年级,美国学生非常累,并不亚于中国学生的累,但他的累在于学习和课余生活的累。一般11年级,数学难度提升,如果还要选择AP班(大学预科),便开始学微积分,这难度就更大了。理科会稍微浅显一些,但是课业量比较大。
与中国学生相比,他们的课余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很忙碌也很辛苦。很多私立寄宿中学在15点放学后,会安排学生们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比如足球,一些联赛是必须要参加的。 学校提供足够的免费资源让学生乐于自愿参加,这也是美国学校厉害的地方。在文艺方面,也有独立的画廊、制陶室、音乐厅、琴房等供学生们使用。每年都有大型的活动,如圣诞节音乐会、秋季Fall Play、话剧、音乐剧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参加公益活动和社区活动。
我在韩国做兼职时,给上晚自习的高三学生送过盒饭,发现他们与中国学生一样,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但后来我遇到一个韩国学生,9年级去美国,随后发现自己喜欢画画。便从9年级至12年级一直画,毕业典礼时还办了自己的画展。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北大导师的孩子,一个小女孩之前没有任何想法,但到了美国后开始接触各种艺术,最后被顶级的服装设计学院录取。所以,在美国虽然学生们觉得累,但最终的确能学到东西且有成长,这是中西不同的地方。
谢欣燕老师(补充道):中国教育一直说要改革,但因为国情问题无法立即改变。美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它不是单看成绩,而是看综合素质和一个人的特质,评判标准也会更加全面。
Q:秦老师您曾在哈佛大学red cliff招生办工作过,能否分享一下除了成绩、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还有什么可以打动招生官?
秦唯嘉老师:第一,反应自身因素的内容——性格,并通过它表现出你的优秀点(除了上面的三点)。
第二,重点讲一下如何和学校match。就是要有好的沟通,好的搭配,要对学校有足够的了解,把自己的长处和学校的优势联系起来。而match的表现形式是文书和面试。总体来说,文书更占优势,因为有面试的学校不多。我们能帮助学生把闪光点的故事挖掘出来,把隐藏的潜力展现出来。包括ADS项目,我们把孩子与学校的切入点展现出来。
谢欣燕老师(补充道):通过match的数据,我们能发现,美国录取分数大部分都是2000以上,但有几个学生是1800,1900,就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对学校的喜爱和了解,找对了match点。就像我,刚开始申请了哈佛但被拒绝,后来选择了杜克,但最终发现还是杜克最适合我。像秦老师,哈佛是给你很强的领导力、思辨能力。但杜克是那种低调的柔和的,与我的性格很match,所以有时候这也是一种缘分。
秦唯嘉老师:学校的match特别重要,除了那些学习指标,精神上的契合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