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川内文理科高考裸分前10名的考生,30人全部被北大、清华两校分走,无一人报考港校。是港校不流行了吗?还是真的如传闻所说,港校存在“内地歧视”或其他不公?
今夕之别“尖子”减少
8年前,四川全省理科第一名弃清华保送资格转投港大
8年后,四川考生弃港大全额奖学金转投北大
今年八大港校共录取约1588名内地本科生,总人数与去年相当,但招揽的“尖子生”在减少。
内地生不适应港校退烧?
去年辽宁省高考第一名刘丁宁入读港大一个月后,因不适应而返回内地读书,引发热议,出现了内地生不适应部分课程粤语教学、香港高校舍堂文化和香港当地学生的观点
四川学生现身说法
毕业于成都七中的何悟贤就网上描述的不适应之处现身说法,他认为适应与否还要看个人,就他来说其实相对容易,而且“如果你还有到国外深造的打算,那么港校的这种环境能让你提前熟悉和适应”
随着内地一本录取结束,香港8所由港府资助的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北上录取内地本科生的工作也基本尘埃落定。根据官网数据,2014/2015学年,八大港校共录取约1588名内地本科生。虽然录取总人数与去年相当,但其斩获的内地“尖子生”呈现减少趋势。成都商报记者日前调查了川内文理科高考裸分前10名的考生,30人全部被北大、清华两校分走,无一人报考港校。
录取现状香港中文在川录取最高分:全省第47名
成都商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今年高考文理科裸分成绩排名前10的考生,由于同分现象,今年文科前10名共有13人、理科前10名共有17人,文理前10名共30位考生。可这30位考生中要么读了北大,要么上了清华,无一人报考港校。
30位考生中,有19位考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报考港校,有9位表示有考虑过,但因多种考量放弃,有两位还在高考前参与过港校的报名,但在拿到高考成绩后又放弃了。
高分考生避开港校的现象,在往年并不多见。据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组长杨华中介绍,此前四川每年高考文理前30名的考生中一般都零星有考生转投港校,最盛的时期是2006年,当年全省理科第一名周小天,放弃了清华的保送生资格,转投港大,省内还有一位理科第10名和成都七中全校第4名的同学投奔港校。
记者了解到,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在川录取的最高分为文科624分,居全省47位。这位来自宜宾的考生秦维聪因此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让这个女孩万分惊喜,“我完全没想到能拿到全奖,因为我在报考前咨询了很多去港中文读书的师兄、师姐,拿到全奖的,当年的高考分数至少都在全省20名以内”。
他弃港大全额奖学金读了北大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近日公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上,北大、清华的排名分居第5、第6,香港大学排在第3位。为此,港大也是很多高分考生所向往的。
在今年高考前,成都七中学生彭思皓就和父亲商量后报考了香港大学,这名成绩优异的理科考生今年高考考出了676分的高分,挤进了全省高考裸分前10名。据其父亲介绍,成绩出来后,香港大学的老师多次打电话联系,并开出了全额奖学金的优惠条件,读的专业也是孩子喜欢的商学院。但最终,一番考虑后,一家人选择了北大工商管理。
没有全奖,为何孩子毅然选择了北大?彭父表示,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发展很快,在他看来,几所高校区别并不大。
而今年高考文科考了640分的赖晗此前也有意报考香港大学,但拿到分数后转投了清华。赖晗表示,刘丁宁从港大退学的事件对自己影响很深,担心自己不适应港大的文化和学习方式,还是选择了内地高校。
今年川内文理科高考裸分前10名的考生,30人全部被北大、清华两校分走,无一人报考港校。是港校不流行了吗?还是真的如传闻所说,港校存在“内地歧视”或其他不公?
港校环境引发热议:内地生可能难以适应粤语环境和舍堂文化
近年香港特区政府鼓励各所大学招收非本地生。但是去年辽宁省高考第一名刘丁宁入读港大一个月后,因不适应而返回内地读书,引发热议。
近日在各微信朋友圈中流行一篇名为《内地高材生为何不再一头扎进港校?》的文章举例说:港大文学院开设的课程是粤语教学,每门课程对应的相关导修课的助教讨论也是用粤语。这样的语言障碍带来了疏离感。
此外,港校的HALL(舍堂)文化,也是许多内地学生不习惯的。内地生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证的,但此后能否继续住宿就要看个人的表现和造化了。不少赴港读书同学都感慨:“来之前,从没想过会面临着从学校宿舍被赶走的危险。”以港大为例,有圣约翰学院、利玛窦堂等十几间舍堂。每间舍堂都设有学生会,学生会的年审会根据平时参加活动的活跃度,以决定其下一年的舍位是否予以保留。对舍堂活动缺乏积极性的同学面临的是被“踢”出舍堂( Quit Hall),卷铺盖到校外租房。
川籍学生的切身体会:要看个人适应能力
不过,很多正在香港就读大学的四川籍学生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不认为香港院校光环开始在内地褪色。去年毕业于成都七中的何悟贤目前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理学院,在他看来,港校是一个“只要你想学好就能帮助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还有到国外深造的打算,那么港校的这种环境能让你提前熟悉和适应”。
据何悟贤的妈妈介绍,孩子当年考了664分,大概排全省300位左右,去年香港科技大学给出的奖学金是每学期2万元。由于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常常考取满分,还能获得一些日常奖学金,这样一年她需要支付的费用接近10万元。但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来看,这位妈妈认为“非常值得”。儿子不仅独立,并且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据其透露,儿子从未向她讲述过任何不适应以及两地矛盾的事。
何悟贤也介绍称,在港校的确有舍堂文化,每个舍堂经常搞活动,由于内地学生更专注学习,参加的偏少。但即使很少也可以通过优秀的学业成绩保住舍位。以其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宿舍留位采用积分制,积分既有成绩积分也有社团活动和贡献积分,达到5分以上就可以基本保住舍位,而由于成绩优异,这学期期末考了满分,他不用参加任何活动,积分已达到5分了,保住舍位完全没有问题。
在何悟贤看来,读港校还是要看个人的适应能力,但对他来说,适应起来相对容易。他认为,内地年轻人越来越自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不少人选择不到香港升读大学,并不意味着赴港读大学的热情已经冷却下来。
港校声音“来香港读书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针对部分内地生在香港遇到的问题,港校一直平常心看待。
关于语言问题,港大研究学院助理院长杨立伟觉得,“港大是个蛮多元化的学校,除了本地和内地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学生,他们也不会粤语呀,用英语也过得挺好。”教务长韦永庚说,学校除个别主修语言的课程外,主要以英语授课,若学生希望主修中文,大学亦有足够以普通话授课的课程供选择,但未必是个别学生最想读的科目。杨立伟认为的确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到港大来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尝试新的东西,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这样的学生最适合港大。”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行政主任甄倩彤认为,香港和内地的大学,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还是有蛮大的差别。其实不是所有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读书。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内地生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好准备,要能接受并适应香港校园和内地校园之间的差异。(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