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未来的工作世界会怎样?国际组织、管理咨询公司、专门的人力资源公司都在预测。过去两年间我陆续读到World Economic Forum、普华永道、麦肯锡、德勤、美世的相关报告,大家的角度不同,但汇总起来看也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预测准吗?大公司一定都有科学的研究工具,预测也基于充分的调研数据,但也都会承认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任何线性思维的预测都有缺陷。其实我们不必太计较谁家的预测更准,只要找一找他们的共性,就可以有些更确定的判断。
未来20年,工作世界(或者任何社会领域)的变化会在下面这些大背景下发生:
1、 快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2、 世界人口特征的变化
3、 快速的城镇化
4、 全球经济动能的地区转移
5、 资源稀缺和气候变化
这些大背景是确定的,而且在各个报告里基本都提到了,其中尤以数字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对工作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中国目前产业的特点,技术进步对于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要甚于对传统发达国家的影响。
Frey and Osborne 2016年预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未来会有高达77%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美国是47%)。麦肯锡和普华永道都在这方面对2030做了预测,麦肯锡的数字相对保守,认为14%的全球劳动力要因此换工作。普华永道专门对中国做了预测,把中国未来20年的这一数字设定在了39%。当然,考虑到一些法律和政府保护措施等的影响,这一数字被修正到26%,也就是说未来20年,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会给中国带来总数达2亿的job loss。
当然,随着中国的转型,也会有更多工作机会出现,尤其在服务行业。新工作和消失掉的工作相互冲抵,未来20年中国还是会新增9300万个工作岗位。
世界经济论坛在2016年也做过类似的分析,对包括美国、德国、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未来5年的工作变化情况做了预测,700万消失,200万新增。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数学、建筑、工程、商业和金融运营、销售相关以及教育和培训;两个工作类型需求会持续旺盛,分别是数据分析师和销售代表。
普华永道的报告根据群体或个人、商业集中或分散这两个维度把未来的工作场景分成了四个象限,个人而分散(单打独斗的工坊)、个人而商业集中(巨无霸企业老大哥)、群体而商业集中(价值观塑造的企业)、群体而分散(结社寻找生活和工作的意义)。针对不同的场景,对劳动力有不同的要求,个人在工作中也在寻求更多元化的意义和满足感。什么样的人或企业在这些工作场景中胜出,给大家列举一下:
1、专业度极高,具备灵活与速度;
2、未来在巨无霸企业里,可能会通过精密的物理或医学增强手段或设备来使人的绩效最大化(科幻成现实);
3、三观正,极其重视职业操守和个人的良好口碑;
4、手工制作“Made by Me”(非机器制造)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另外除了这些预测外,普华永道每年都会对全球CEO做调研,2017年度的CEO Survey中设计了有关对科技影响未来的调研题目,高达60%的受访者反馈过去20年间技术“完全”或“明显”地改变了他们所处的行业。但除了技术之外,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具备以下能力的人才,对企业的影响更大(77%的老总如此认为)。这些能力,按照CEO们反映的招聘难度高低排列如下:
1、创造力和创新
2、领导力
3、情商
4、适应能力
5、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软能力。“兼具创造力和情商的领导很稀缺”。不知大家看到上面清单里的能力是不是有点熟悉,这些也正是很多世界知名大学和中学在录取学生时所看重的软性素质。既然是录取标准,就意味着在录取之前就要具备,那就是要在十七八岁之前就要培养起来。
其实无论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学校读书,还是未来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立足,最重要的能力说到底还是创造力和情感能力,而这些其实大部分都是在未成年之前就应该且可以培养起来的。所以对于有远见的父母而言,如何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帮助他们培养起一些更通用、更重要、更能迎接未来挑战的软性能力,是对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能帮助他们立足于看似遥远实则迎面而来的2030。
如需进一步了解,欢迎在线咨询留学专家;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