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12月8日清晨,我们到达坐落在苏格兰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格拉斯哥。八九点钟的街道还是静悄悄的,没有期待中的热情风笛声、也没有熙熙攘攘身穿苏格兰裙的人儿们,这个城市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车窗里的我,心情也跟着平静了。
阳光很眷顾我们,在这个城市苏醒的时候就普照大地了。镜头里蓝天与古堡的结合注定让我欣喜不已,咔嚓咔嚓不知多少张之后,我决定放下相机,细细品味这个城市和它孕育的高等学府——格拉斯哥大学。

早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格拉斯哥就被誉为“大英帝国第二城市”,当时全世界的船只和火车几乎都是在格拉斯哥制造的。而今,它也是英国第四大制造业城市,仅次于伦敦、伯明翰和利兹。
也如照片上,中世纪著名建筑设计师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设计了哥特风格的格拉斯哥大学建筑群,令人心生向往,城市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建筑与设计之城”。
大学,和这个城市一样,历史源远流长,扑鼻而来的神秘气息着实令人肃然起敬。1451年建立于这座“欧洲的文化之都”,成为继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之后,最古老的大学。紧随这个城市的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想潜心学习建筑设计、工程建设、食品饮料业和服装业的同学,不妨可以做此选择。
苏格兰的冬天变脸不客气,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我们之后的行程,Christmas Market的热闹纷繁、苏格兰皇家银行威武洋气;也见识到苏格兰小伙演奏风笛,肺活量可见一斑;餐厅里了见到了帅气的伙计穿着苏格兰裙在忙碌,据说裙子里是不穿底裤的,着装越少,代表越强壮!
独具风情的格拉斯哥之旅很快结束了,恋恋不舍的离开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利物浦。
到利物浦的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或许就是缘分吧,这座城市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温暖。惊喜来自于这个颇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到处生机勃勃,像一只傲娇的小海豹,无论是黎明时分还是黄昏时刻,都充满活力。温暖来自于温馨的利物浦大学。
利物浦闻名世界,大多归功于令无数流行乐迷倾倒的披头士乐队和利物浦足球俱乐部。

在此我这个伪球迷想说说红军——利物浦。在我的高中时代,就知道英格兰有这么个城市,有支球队,就知道安菲尔德球场,知道“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这是一个萌芽在学生时代红色的梦,也在我生日的这天,来到了安菲尔德听球场上听鼓舞人心的队歌,跳起来触摸到写着“This is Anfield”的球员通道,喜滋滋地幻想球员飒爽的英姿和挥汗的快感。
突然我也明白,这个城市为何生机盎然——足球的拼搏精神和音乐的炙热灵魂。
在利物浦大学里,有一个属于我的小小生日会,很巧,同事跟我同月同日。这个匠心独具的生日会,心意满满的小礼物,精致可口的手工蛋糕,还有大家温暖的歌声,是这个城市给予的温暖。
我想,如果你喜欢动感活力又不失温馨的港口城市,那就来利物浦吧!如果你爱音乐、爱足球,也来利物浦吧!成立于1881年的利物浦大学,既是英国六所最原始的“红砖”城市大学之一, 也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奔波在旅途中,分享一下美食是必不可少的。最让我赞不绝口的,是纯英式早餐。
原本,我的爸爸妈妈还担心我会吃不惯,后来我发微信给他们,但是看到我展示的早餐之后,顿时就放心了!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听他们一段一段语音,我也深深理解,那么多学生家长总是“纠结”小细节,吃得饱吗?穿得暖吗?被子够厚吗?确实牵动着家人的心……

忙碌的行程中,食物给予力量,尤其是一顿营养全面的丰盛早餐!如果每个学生留学在外,都可以照顾好自己,也就让爸妈们少了许多担忧和顾虑了。
尽管傍晚六点,商店都会关门,但是便利超市是开着的。依旧可以买到新鲜实惠的牛奶、蔬菜、水果、果汁等等,应有尽有,大可不必担心。如果能自己学会烤面包、煎鸡蛋、煮面条,简单做几个蔬菜,起码的营养均衡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们还在路上,继续前往下一站——诺丁汉。
穿过诺丁汉的大街小巷,我们访问的是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了解过英国传媒领域的同学们,一定对它不陌生。我们特意去了Centre for Broadcasting & Journalism,学生时代就在电视台做了一年的编导记者,让我对这个学校兴趣油然而生。

我惊讶于选校对这个专业的重视程度,广播新闻中心里,先进的设备、知名的校友专业导师、现代化的播音室,甚至还会有BBC的实践机会,学校对学生的责任首先体现在专业深度,在这里,我看到了。
学校给予的,是足够专业的平台、与时俱进的思维、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这些,正是每一个传媒专业的学生,最需要的!我忍不住坐下来摆弄起设备,作认真调试状,拥有片刻的享受。同时,希望每个有新闻广播梦想的学生,都可以在如此的硬件设备以及雄厚的师资支持下,完成自己的新闻播音梦。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带给我的启迪是:专业的就是最好的,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广播新闻、后期制作、艺术设计专业,是它的特色与强项,有意的学生有福啦!
旅途过半,On the way的感觉早让我们忘了时差的疲惫,汽车驶入英格兰的心脏地带——牛津和伦敦。

参观完世界名校——牛津大学,大家都有了悔恨小时候何不更加努力读书、不懂早申请上名校的懊恼!它的文化气质,是渗透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中的;它的历史厚重感,是可以浸透人心的;走在校园里,会情不自禁想安静的坐下来看书学习;走进教堂,信仰的力量让空气都有了神圣感。
校园外街上脚步匆匆的行人,搭配着浓浓英伦风格的圣诞气息。这刚下过冬雨的牛津,像极了和蔼的老人,坐在壁炉边,烤着火,慈祥温柔地给我们讲述他的故事。
此行的最后一站,伦敦。
夜伦敦的纷纷扰扰,相比起牛津的历史沉淀感,就尽显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感触颇深的,当属伦敦这座城市的地铁。我始终相信,城市的细节是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的。能让我离这个城市的生活更贴近一些。
它是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是历史最悠久的地下铁系统,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路上,从公共马车,进化到有轨电车,再到今天的汽车,伦敦地铁依旧不辱使命地穿梭在城市之下。
花了4.5镑,从牛津街站出发坐5个站,能到达酒店,碰巧换乘站点就是著名的Baker Street。是的,就是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Sir Arthur Conan Doyle)塑造的侦探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居住的地方。
一般来说,伦敦地铁站台两侧都是广告,不过贝克街站有所不同,每个站台座椅上方都留有宣传海报的空间。这些海报生动地描绘了1863年这个站台刚刚启用时的情景,堪称伦敦地铁历史的博物馆了。
等候列车时,我特意选准了角度,拍了这张照片,呈现最真实的伦敦地铁。

短暂的旅途就要结束了。而有的人,仍在路上;有的人,还未出发……
意外收获的欣喜和感受,希望能给即将要去求学的孩子们多一点真实的认知,多一点期盼和向往。
原文链接:qiantu.xdf.cn/blog/zengbingbing/blog/detail/11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