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本再版的小说引发了一场热潮,它就是美国作家冯内古特创作的长篇小说《五号屠场》。这本书可谓名气惊人,主要原因是它的一个头衔—世界禁书之 王。
《五号屠场》对战争的描述过于真实,因此在美国被禁了足足18次。而书中的真实性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1945年2月13日至2月14日,英美空军对毫无防备的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发动空中轰炸。当时冯内古特作为战俘被关押在一个屠宰场里,也因此幸运地躲过这场劫难。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德累斯顿这座城市和那段挥之不去的沉重历史。
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德累斯顿,相信很难把这座迷人的文化艺术名城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这颗易北河畔的明珠也被人称作德国的佛罗伦萨。历史上德累斯顿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数百年的繁荣史赋予了这座城市灿烂的文化艺术,精美的巴洛克建筑星罗棋布,城市绿化堪称欧洲之最,因此它也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
寥寥数语就可以勾勒出这座美丽城市的面貌,但这仅是它魅力的冰山一角。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弗里德里希曾生活在这里,在他的画作中,教堂的尖塔和建筑的屋脊无一不被柔和的日光描上金边。音乐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教堂的钟声伴着街头艺人的吟唱,悠扬的音乐声在这里回荡了几个世纪。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美丽如瑰宝的城市,却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在毫无防备之下,遭受了地毯式的轰炸,一夜之间面目全非,满目疮痍。那个夜晚有多么惨烈,《德累斯顿: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作者将遭受轰炸后的城市比作“燃烧的坟墓”。
在此次空袭中,英美空军一共出动了796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和9架德·哈维兰蚊式轰炸机,先后扔下1478吨高爆炸弹、182吨燃烧弹。轰炸一直持续到2月14日早晨五六点钟,冲天的火光在数百里以外都能看得见。
德累斯顿从来不是单向面的城市,游走在易北河畔,总能感到强烈的割裂感。试想着那些美轮美奂的巴洛克建筑被投掷的燃烧弹烧成片片瓦砾,碧空如洗的蓝天中飞过一架架战机,引擎的轰鸣声盖过了唱诗班空灵的歌声。哪怕这些想象只有一瞬间,也使得德累斯顿这座城市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毁灭和重生交织在一起,凝望现在的双眼,似乎也总能穿过时间,看到它往日的面貌。
争议从未停止
时至今日,人们就这场轰炸的正义性讨论始终没有停止。对亲历者冯内古特来说,这一事件呈现出残酷的黑色幽默:“耗资巨大,计划周密,最后,却毫无意义。”1945年,二战已接近尾声,纳粹分子败局已定,但是仍旧负隅顽抗,为了加速战争的进行,英美联手计划了这场轰炸。
世界各国媒体也对此感到震惊,《每日电讯报》写道:“德累斯顿的灾难史无 前例……一座伟大的城市从欧洲的面孔上被抹去。”此次空袭更是造成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伤,历史学家都认为,德累斯顿并没有军事上的价值,对这种出于政治目的造成的屠杀,英美史学界通常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也就是为什么以此事件为背景的《五号屠场》屡次被禁的原因。
战争从来没有离开,因此和平才显得弥足珍贵。只希望人类可以吸取教训,不要再让任何一个地方经历在德累斯顿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