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从中国移居澳洲,在悉尼机场一下飞机,看到的除了蓝天白云,就是绿树掩映的红砖房舍,街上也只有车流,没见几个行人。当时有点懵了,这就是南半球的国际大都市?心里直嘀咕:怎么就像回到了乡下?拖着行李从机场巴士下车,就站在悉尼市中心的乔治街。看到古朴的岩石建筑和闪亮的摩登大厦,金发白肤的人群在晃动,才感觉到一点人气和都市气息。后来渐明白,追求质朴自然、田园风光,是西方社会民居的基本形态。而澳洲的高楼商厦,也只集中在首府、都市商圈的那么几条街。
没想到,后来我就和这条大街结了缘,每天穿行其中,上班下班,日出日落,一走就是10多年,也见证了这条街的微妙变化。
跟北京的十里长安街相比,悉尼乔治街虽算不上耀眼,但它却是悉尼的地标,澳大利亚的历史。乔治街南起中央火车站,北至海港大桥下的环形码头,全长不过两公里,但澳洲最大的金融机构、百货大楼、星级酒店以及剧场戏院,就盘踞在这条街上,而总督府、州议会、大法院、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政府机构,也近在咫尺。
读澳大利亚历史,不能不提及这条街。1788年,英国人押着囚犯登陆澳洲的第一条船,就在如今这条街的北端靠岸。当然,当年并没有这条街,只有岩石荒野。英国人在此安营扎寨,开辟了这条街。至此,这条大街逐渐通往内陆,绕行全澳,澳大利亚也由一块殖民地延伸为一个主权国家。
这条街与中国人有什么关系?有!悉尼的第一个中国人,来自广州的木匠麦世英,就是1818年在此上岸的。100多年前,这条街就有中国人开的客栈、商号、菜栏、洗衣坊、家具店以及茶室赌档。几经变迁后,聚拢在乔治街南端一侧,形成渐具规模的华埠,并于1980年修建了新牌坊,放上石狮子,“唐人街”之名由此正式标入官方版地图,成为悉尼市中心的一个游客景点。
10多年前,你要是走在乔治街上,会觉得很悠闲。下午5点过后,店铺打烊,人们都离开市中心,回去“乡下”家居。街上只有通明的灯火从空荡荡的商厦玻璃里透出,映照着疏疏落落的行人。惯于夜生活的中国人,一定会觉得清静寂寞。而今天,你走在这条街上,拥挤得完全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即便是晚上,仍然人流不断。一般的商店虽然关了门,但却冒出了不少夜店。街上的人,大多是亚洲面孔,细心一听,不少人说的是普通话,而且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留学生。
现在走在乔治街上,已是满眼乡亲,满耳乡音了。但有一点变化不大,就是街上的建筑物。中国的城市面貌,如今是几年一变,连当地市民也常常认不出路了。而澳大利亚的市容,几乎百年不变。路是当初开发时就规划好的,房子动辄就是上百年历史。如果你留意一下房子的顶端,往往会看到“18XX”年或“192X”年之类的标记。华人买房子,看着挺新净的,一问,都是几十年的房龄。所以澳洲买房,不在乎房龄,更在意结构、保养、装修。翻看乔治街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大体就是今天的模样。除了马车换了汽车,燕尾服换成T恤,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仍是乔治街的主调,只是多了几幢玻璃商厦而已。虽然乔治街的建筑格局不变,但房子的内涵却有了变化。中国银行、中国旅行社、中资机构,都在乔治街占了一席之地。连古香古色的“北京同仁堂”大匾,也大模大样地挂到了乔治街上。悉尼市政府的图书馆也与时共进,把中文部设在这条街的热闹处。
乔治街的中心点在市政厅。市政厅一侧矗立着一座铜帆雕塑,那是由华人出资、市政府设立、以表彰华人对澳洲悉尼开发贡献的纪念碑。1992年铜雕落成剪彩时,我抵达悉尼不久,刚好就在现场。看到英女皇伊丽莎白满脸笑容,徐徐掀开红布,她身后的华人代表,包括悉尼副市长曾筱龙、唐人街侨领方劲武等,无不眼眶湿润。经过100多年的打拼,中国人不仅能在乔治街立足,而且在澳大利亚建立了主流社会认可的丰碑。
中国人一到悉尼,最先看的,或最想看的,肯定是悉尼歌剧院。许多中国艺术家,更想站在歌剧院的舞台上献艺。早期,如果偶有中国艺术家在悉尼歌剧院演出,都会很轰动。如悉尼歌剧院的女高音俞淑琴、男高音丁毅,都是中西媒体报道的热点。当郎朗音乐会、宋祖英独唱会,还有彭丽媛率领的总政歌舞团等陆续在悉尼歌剧院登台时,可谓座无虚席。不过现在,中国艺术团、华人艺术家在悉尼歌剧院、州立剧场、市政厅礼堂的演出已经是常态。每年必有几场中国来的商业演出或慰问联欢在乔治街的剧场上演。
每年春节,乔治街旁的唐人街都会热热闹闹,华人社区都会在此举办传统的中国新年嘉年华。但进入新世纪,每年一度庆贺中国新年的活动,就改由悉尼市政府主办,让嘉年华扩大范围,走出唐人街,升格为悉尼市的文化节庆。巡游队伍由市长领头,从市政厅出发,浩浩荡荡走在乔治街上。要知道,这条澳洲心脏的大街,除了军人节巡游,以及奥运会选手凯旋庆贺,是极少被占用的。而中国人举着各种生肖吉祥物,穿着民族服装,龙狮开路,锣鼓喧天地穿越这条大街时,无疑吸引了澳洲人和世界游客的眼球。队伍中除了当地华人外,还有中国派来的几百人的艺术团体助兴。每年轮换着中国的一个省前来巡游,展示该省的文化风貌。少林武僧、武当道士、东北秧歌、西北腰鼓,都在这条街上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已成了乔治街的一道风景线。
今天的悉尼乔治街,中国字、中国话、中国店、中国人,已经很平常了。如果在乔治街与联邦总理、州长、党魁见个面,在唐人街餐馆和政要拍个照,都不是很难的事。每年新春,每逢大选,政要们都会到乔治街、唐人街走走,给中国人拜个年,或拉个选票什么的。
澳大利亚是个多元文化、多族裔安居的社会,有中国元素不足为奇。但乔治街的中华文化,却比其它非英语文化,诸如犹太文化、希腊文化、日本文化、阿拉伯文化来得浓烈。西方的南半球第一街,弥漫着各种中国元素,要是在十几二十年前,你能想象到这般情景吗?